德國老師眼中的幼兒教育教的是什么?
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在德國,3歲以內的小班娃娃們是自己添飯的。老師給盛好第一盤飯菜,剩下的放在桌子中間,小朋友們不夠吃就自己添。餐廳留兩個老師監護 ——
一位監督孩子們飯后歸還飯兜兜和擦手;另一位負責看管進餐的孩子。但凡小朋友們能自己搞定的,老師不會插手。? bit飯后的景象一般都是觸目驚心,每次都要來一次大掃除。
在家里我們很難放開手腳什么都讓孩子自己來,老母親一邊帶娃一邊收拾飯后殘局未免太辛苦。但是培養孩子自己吃飯、倒水、擦手、摘飯兜兜這些事是可以做到的。3-6歲的大班,孩子們自己穿衣服、穿鞋、穿襪子、掛外套、擺放鞋子……老師儼然把他們當作獨立的大孩子對待。那些年齡小、自理能力弱的孩子,老師會讓他們先自己擺弄一陣子,然后再去幫忙。? Benedictus Kita估計你會覺得這不是老師的教育方法,是孩子太多,老師照顧不過來吧!大概幼兒園的好處之一就是有大孩子的榜樣作用,以及老師們的適度“忽視”。 看著空空的走廊只有一個倔強的小身影在穿鞋子,這場景的確有些可憐。再想想那些五六歲的孩子進家門時爺爺奶奶蹲著給換鞋,出門時再蹲著給穿上。我寧愿選擇前者的可憐,也不想要后者的可悲。這次談話后的第二天,大圣就在幼兒園受傷了。我趕去的時候他正坐在餐桌前吃午飯。他想喝水時我便去拿水壺,結果剛伸手就被老師攔下了“大圣可以自己倒水,對嗎?”嚇得我像燙著了一樣趕緊把手縮回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動腦和主動開口尋求幫助 兩個例子:當你的玩具滾到沙發底下怎么辦?不要急著哭,你可以借助工具,拿個小棍子把它勾出來!
當你口渴,卻找不到水杯時怎么辦?忍著口渴,還是等別人來問你是不是在找什么?都不要!去請老師幫忙給你拿水杯,或者問其他的小朋友是否知道哪兒有杯子。
德國老師非常重視孩子們的“主動”。遇到困難了要主動開口尋求幫助。可以跟其他小朋友說,也可以找老師,但不要一個人默默忍受,更不要等著別人猜心思。大圣和另兩個三歲左右的男孩兒到了大班之后,成為班里面的小不點兒。女孩子有照顧人的天性,這個班的女孩又格外多,看到組里來了活的小Baby,興奮極了!大圣白胖白胖的,個子小,也算乖,頗受幾位姐姐的喜歡和照顧。某次他們坐在桌前吃早飯,大圣眼睛望著奶壺。旁邊的小姐姐柔聲問—— “你想要喝奶嗎?”大圣點頭,小姐姐趕緊把奶壺端來給他倒了一杯。類似的事情發生幾次之后,老師跟幾位愛心滿滿的小姐姐們說——“大圣已經長大了,不再是一個Baby了,他可以自己做這些事情。”然后又囑咐大圣——“你已經長大了,很多事都可以自己做。如果你需要幫助,你得主動開口,要說出來——‘可以幫我把水壺遞給我嗎?可以幫我把那個拿下來嗎?’你要開口說出來哦!”保護孩子的創造力不要教孩子畫畫三歲的大圣畫畫還是“一團亂麻”的抽象派。某次在我引導之后,他自己畫了一個笑臉:之后又畫了一個爸爸(為什么看著像發芽的土豆)……我看到之后興奮極了,覺得他畫得真不錯! 沒想到幼兒園老師得知后,大大地禁止我的做法!他們認為孩子的手和腦應該是自由的、充滿想像的。如果一團亂麻就是笑臉,一條彎曲的線條就是月亮,為什么就不行呢?!
孩子的創作不應該被限制,更不能追求“畫得像”才是畫得好。 于是每次大圣把幼兒園的畫拿給我欣賞,我看到的都是這樣的畫:剛開始全是黑色的線,非常暗黑系,我小心翼翼地建議說“你可以嘗試一下別的顏色”,于是又有了:他會暖心地問“媽媽你喜歡XX色嗎?你看我給你畫了XX色的畫!”這種思想沒有邊界的創作,大概就是畢加索大師一生追求的“像孩子一樣畫畫”的境界吧!Pablo Picasso, Le Peintre et l’enfant 1969 [畢加索,畫家和孩子 1969]保護孩子的創造力不要用字母板大圣某陣子對字母非常感興趣。他學會了唱英語和德語的ABC歌,同時記住了相對應的字母。借著他的這股興趣還在,我給他買了小朋友用的筆和字母板。他也饒有興趣地借助字母板寫寫畫畫。結果字母板也被德國老師否定了! 理由同上——即便是字母,也有多種寫法,不一定要這樣“橫平豎直”。大概德國老師也不會贊成描紅吧!
情感社交技能遵守規則、愛護他人老師在這個階段對規矩、規則的要求明顯增多,她們也更加威嚴。同理,家長也要向孩子明確原則和底線。例如,老師對小朋友打人的行為是絕對禁止的。我問大圣大班老師兇不兇。大圣說不兇,但是如果有小朋友做的不對了,老師會說“Das machen wir nicht!”[我們不這樣做!]。親近大自然觀察和感受自然德國幼兒園的老師會帶領著小朋友們種植當季的蔬菜水果,草莓、黃瓜、番茄……
小朋友們幫忙澆水、摘果子,還可以親自品嘗勞動果實。? Klaus-Dieter Stade在幼兒園教室的陽臺上放了一個里面裝著土壤的玻璃器皿。透過玻璃你可以看到里面有蚯蚓和其他小蟲子在土里爬來爬去。某次我跟大圣說蚯蚓可以在土的里面爬,它們能松土。大圣就跟我聊起他在幼兒園看到過蚯蚓在土里爬。我當時還一頭霧水,既然蚯蚓在土里,他又怎么能看到。
體能訓練每日戶外運動? Shutterstock刮風穿風衣,日烈涂防曬,雨天穿雨衣,下雪穿棉襖…… 總之每天不能少了戶外運動。幼兒園的小朋友們都有幾套替換衣褲。如果在室外玩得臟得不行,老師就給他們洗澡。在德國的華人媽媽時常感嘆“在德國長大的孩子太野了!”。他們整天像個活猴子似的在林子里上串下跳!女孩子能把秋千蕩出兩米多高,男孩子爬到三四米高的假山上向下滑……經常看得我腿軟。? Axel Schuetze在德國,戴眼鏡的孩子的確很少。除了學業壓力沒那么大,更是因為室外運動足夠多。 四肢發達的人,頭腦都不會簡單。尤其早期大腦發展都與大運動和精細運動息息相關。 當人類社會進入人工智能時代,當下炙手可熱的職業在未來可能被機器人替代。孩子們現在學的東西以后可能用不上。但無論社會怎么變化,良好的身體機能是必須的!
學前教育小學的入學測試?在德國也進行學前教育,例如算數、書寫、英語都是學前班的主要科目。學習內容同時也包括遵守課堂紀律及安全教育,例如過馬路。 我們跟老師聊到德國小學的入學測試,起因是不久前德國報紙提到今年有一部分孩子沒能通過德國小學的入學測試,因此沒有被學校錄取。德語作為大圣的第二語言,德語交流的測試必然處于劣勢。老師表示完全不必擔心,一是測試簡單,二是大圣年紀還小,現階段不需要接受學前教育。 在教育方面,德國的大環境是包容、放松的。但我相信,在德國仍然有一個虎媽虎爸群體是大壞境以外的存在。任何國家都少不了所謂的“精英教育”。 我曾經在英國的私立女校讀中學,而后考入綜合排名前五、專業排名第一的大學就讀本科及碩士。從中學到大學再到碩士畢業,我接觸到一群目標明確并且內驅力極強的學生,這些學生的家長大多是對子女教育非常用心的。 大圣要接受什么樣的教育,得看他的自身成長和資質來決定。做為家長,我能做的就是給他提供更多的選擇,成為他目標的助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