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生理學家和醫學實驗證明,寶寶從出生開始就能夠看,并且還能記住所看到的東西。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發現: 一位媽媽感冒了,為了保護自己的寶寶而帶上了口罩,當媽媽抱起只有8天的小寶寶喂奶的時候,寶寶會頻繁的看媽媽的臉,最后結果寶寶吃奶減少,入睡變得不那么容易,睡著后寶寶表現也不安穩。 上述情況說明,新生寶寶就能認出媽媽的臉,并且能記住媽媽的臉,一旦發生改變,寶寶會表現出心神不定的樣子。
大量的生理學家和醫學實驗證明,寶寶從出生開始就能夠看,并且還能記住所看到的東西。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發現: 一位媽媽感冒了,為了保護自己的寶寶而帶上了口罩,當媽媽抱起只有8天的小寶寶喂奶的時候,寶寶會頻繁的看媽媽的臉,最后結果寶寶吃奶減少,入睡變得不那么容易,睡著后寶寶表現也不安穩。 上述情況說明,新生寶寶就能認出媽媽的臉,并且能記住媽媽的臉,一旦發生改變,寶寶會表現出心神不定的樣子。
2021-06-07
“茵梔黃”自己的藥品說明書上就沒說治療新生兒黃疸,而是急慢性肝炎。能夠查到的藥理作用里面也沒有一項與新生兒黃疸的病理生理相關,新生兒黃疸發病機制的三個關口:生成較多,代謝較慢,排出較少,與茵梔黃當中各個成分宣稱的藥理作用都沒有多少關系。茵梔黃的成分全部是對人體腸胃有損的物質,之所以治黃疸吃茵梔黃,是因為黃疸大部分只能通過大便排出,為了盡快去黃疸,開茵梔黃只是為了讓寶寶拉肚子,其實是間接褪黃疸,但付出的代價值得這么做嗎? 在國際的新生兒科學領域里,沒有用茵梔黃降黃疸的科學證據;而茵梔黃也沒有確切可以降低膽紅素達到褪黃疸的作用的說明。相反,茵梔黃的副作用非常明顯: 1、影響新生兒的消化道功能,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皮疹等不良反應; 2、因為腹瀉,易促使腸道微生態平衡失調,導致寶寶嬰兒階段常常腹瀉,影響寶寶生長發育; 3、易誘發蠶豆病(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的寶寶發病。 現在雖然公告修訂了說明書,但是市面上大量已經流通的茵梔黃已經來不及修訂了,又有多少醫者和父母能關注到這些呢?
2021-06-07
夏天到了,天氣一天比一天熱,有的家長說干脆給寶寶剃個光頭,清爽、涼快,不容易長痱子。但事實上,給寶寶剃光頭的做法并不可取。 一旦剃成光頭,就等于失去了遮陽擋物的天然安全屏障,意外傷害、蚊蟲叮咬,各種細菌在頭皮上的感染機會大大增加。如果細菌侵入孩子頭發根部,還會破壞頭發毛囊,嚴重時會影響頭發的正常生長。如果寶寶是光頭,則皮膚吸收的熱量反而會增加,皮膚排出的汗水也會迅速流失掉,因而起不到通過汗液蒸發散熱的作用,而且光頭的寶寶頭部很容易被強光曬成日光性皮炎。 頭發就像天然遮陽傘,可以阻擋夏天強烈的陽光,使皮膚免受刺激,保護著寶寶的頭部健康。所以說,在夏季,頭發對于孩子頭皮健康尤為重要,可以剪短,但不要剃光。
2021-06-06
家長可以學習一些小技能,來幫助寶寶進行睡眠訓練,給寶寶一個好的睡眠,其實是在拯救自己啊! (1)白天多玩耍。白天的時候多和寶寶說話、玩耍、唱歌等吸引寶寶的注意力,這樣可以提高寶寶夜晚的睡眠質量。 (2)入睡前一段時間保持平靜。入睡前可以給寶寶一次舒服按摩或溫水澡來幫助寶寶緩解緊張的肌肉和忙碌的大腦。讓入睡前的一段時間寶寶狀態平靜下來,那么夜晚往往容易睡覺。如果洗過澡的寶寶反而興奮,可以適量的把洗澡時間提前。 (3)有規律的“小睡”習慣。挑出白天最累的時段,連續一個星期在這些時候躺下和寶寶小睡一會兒,讓他們習慣這種規律。白天在固定時間小睡的寶寶在夜間更有可能睡得踏實、長久。 (4)有規律的睡眠時間。寶寶越大,越需要有規律的睡眠時間和習慣。根據自家的實際情況,養成到點就睡的習慣,寶寶自然就會乖乖去睡覺了。 (5)比較固定的睡前儀式。熟悉的“睡前儀式”可以使寶寶快快地入睡。 (6)由爸爸來哄著寶寶入睡。爸爸也可以通過男性特有的方式來哄寶寶睡覺。 (7)和寶寶偎依在一起。把寶寶抱在懷里搖一搖,用背巾背在身上,或和寶寶偎依在一起,直到確定寶寶已經完全進入深層睡眠。 (8)不和寶寶同床睡。很多家長認為新生寶寶太小,不舍得讓寶寶在自己的小床上單獨入睡,而放在大床上和寶寶一起睡,以為這樣會方便照顧寶寶。可是這樣不僅會讓家長很累,成人的大床對寶寶來說也不如嬰兒床安全,同時會增加嬰兒猝死綜合征發生的風險。 ? 如果寶寶還處于淺層睡眠時你就想悄然離開,以上方法都可能失敗。注意寶寶的面部表情和手腳的狀態,確認寶寶已經進入深度睡眠,之后你就可以把他放在小床上了。
2021-06-06
寶寶的蹣跚學步就是邁向獨立的關鍵第一步。有一天,寶寶靠著沙發站著,或者他正扶著沙發邊挪動,接下來,他會猶猶豫豫地朝著你伸開的雙臂搖搖晃晃地走了過來。從此小寶寶一發不可收拾,開始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 走的時機 寶寶要先學會坐、翻身和爬,到10個月左右時才能扶著東西站立起來,所有這些動作,都是忙于發展整個身體的協調性和肌肉力量。多數寶寶在12個月左右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到14或15個月時,他就已經走得很好了。 走的訓練 1、到10個月左右時,寶寶大概開始能自己扶著家具站起來了,所以,一定要確保寶寶能接觸到的東西都是牢靠穩固的。 2、經過兩三個星期掌握了這種站姿后,可以鼓勵寶寶從一件家具移向另一件家具靠著。還可以讓寶寶松開手,不扶著東西獨自站上一會兒了。 3、雙手扶著寶寶,讓寶寶蹲下來,把一件掉落在地上的玩具撿起來,這需要寶寶學習彎曲膝蓋,家長要保護著他,讓他有信心,很安全地撿起玩具。 4、到12個月大時,寶寶很喜歡走了,但此時大多數寶寶還不能獨自走,家里提供圍欄、爬爬墊等,孩子扶著圍欄,自己慢慢摸索就可以獨走了。 5、到寶寶14個月大時,家長可以蹲在寶寶面前,伸出雙手,鼓勵他向你走過來。寶寶可能也喜歡在走路時扶著小推車或可以扶著走的玩具。 6、到15個月大時,3/4的寶寶都已經能自己走路了,只不過還是搖搖晃晃的。 提示 美國兒科學會極力反對使用學步車,因為有學步車寶寶就能非常容易地四處走動,這可能會影響大腿部肌肉的正常發育。而且借助學步車,寶寶還能夠到平時夠不著的東西,非常不安全。 如果家長固定坐在一處不動,寶寶會以你為起點或終點,走來走去,但當你走動時,你會發現寶寶可能坐在地上了,因為當你不動時,他會更有安全感。
2021-06-06
脖子褶皺處紅紅的是0~2歲寶寶常見皮膚問題,一般稱為“淹脖子”,也叫間擦疹,是指皮膚褶皺處,由于汗液浸漬、摩擦而出現紅斑、糜爛。如果不及時處理,可能出現滲液,嚴重的還可能發展為淺表潰瘍。 這種情況常常出現在肥胖寶寶的頸脖、腹股溝等處,如果娃娃太胖,手臂、腿腳都如藕節般層層皺褶,就連腕、肘、腘窩等處也可能出現。 脖子褶皺處紅紅的擦洗、多晾著,是否管用? 管用!當然管用!寶寶每次洗澡的時候,都要注意清洗脖子。皮膚褶皺的地方,直接用手輕輕搓洗一下就可以了,不要用毛巾給寶寶擦洗。清洗完后,用毛巾蘸干寶寶脖子上的水(記得是蘸,不是擦,也不是抹)。如果脖子沒有擦干,寶寶就會一直淹著,病情就會加重啦! 除了擦洗、多晾著,還有什么應對方法? 1 爐甘石洗劑 除此以外,爐甘石洗劑作為一種粉劑與溶液的混合物,主要成分為滑石粉、氧化鋅和水,外用于間擦疹紅斑期也有良好的清涼、收斂效果。 2.多趴趴 多讓寶寶趴一趴既可以鍛煉寶寶的頸部肌肉,還可以在寶寶趴著抬頭時方便頸部皮膚透氣。 皮膚皺褶處紅紅的預防護理措施! 1、待皮膚恢復正常后,父母也要特別注意褶皺皮膚的護理,保持局部皮膚的透氣和干燥。 2、給寶寶換純棉透氣的圍嘴。不要買滌綸的圍嘴,不透氣的材質會加重寶寶脖子悶熱而引起淹脖子。 3、在寶寶睡覺時,父母可以在他的頸部墊些柔軟的汗巾,能夠起到分離頸部褶皺皮膚的目的,也有助于預防皮疹的出現。 4、父母還要注意,在寶寶吃奶后、活動出汗后及時將寶寶頸部、腋窩等褶皺皮膚表面的汗液輕輕洗凈蘸干。同時還要注意不要給寶寶穿蓋過多,保持寶寶“手腳偏涼,頸背溫熱”即可。 5、保持室內溫度和濕度適宜,溫度太高,寶寶容易出汗,會使情況加重,而濕度太高,房間太潮,一樣對寶寶的皮膚恢復會產生不利影響。
2021-06-06
現在焦慮的媽媽們太多了!在咨詢門診屢見不鮮。有的是因為孩子出生時早產、缺氧、高膽等有高危因素;有的是沒有什么高危因素,但是因為孩子偶爾出現的一個什么體征,比如拇指內扣、頭后仰、尖足、吐舌頭等,就上網去查。網上的資訊比較雜亂,有些根本就沒什么依據,對個別現象就給出很嚴重的結論,比如腦癱、智力低下等。媽媽們一看,對號入座了,就擔心的不得了,焦慮的茶飯不思。每天盯著孩子看,趴在網上查,越看越覺得孩子有問題,越查越焦慮。還有一些媽媽們不太了解孩子的發育規律,而且太著急,總覺得孩子發育跟不上,比如2個月就說怎么孩子抱起來頭還有點晃;4個月就問為啥叫名字還沒反應;6個月就說怎么還不會爬…… 其實很多孩子可能并沒有太大問題,反而是媽媽們過于焦慮了。換句話說,即使孩子有問題,過度的焦慮也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反而讓全家都受到不良情緒的影響,也不利于給孩子康復。 母親的焦慮不但對孩子沒有幫助,而且有很大的危害! 經常在門診給家長們說這個例子: 有人做過關于母猴焦慮的試驗,通過引起母猴緊張的方法能培養出高度緊張-反應的小猴子。如使母猴的食物來源不能預期得到,這會產生嚴重擾亂母猴和她組里其他成年猴的社會關系,產生緊張和焦慮的情緒。這些母猴的孩子(相當于人類嬰兒1-2歲齡), 雖然,他們的食物是肯定能夠得到,不像他們的母親經常為得不到食物而擔憂。但是,他們會產生高水平的緊張激素(如同他們的母親) ,并成長為高度恐懼,社會能力低下的成年動物。這是受他們的母親的社會環境影響,因為他們的母親由于食物不能預期得到而被擾亂引起的。 另外的研究證明,由于父母焦慮,心情抑郁,忽視和嬰兒的情感互動,時間長了,這些兒童也會發展出抑郁行為,消極,退縮。測試時,嬰兒的心率加快,皮質醇水平升高,并且大腦活動減少。父母抑郁的嬰兒在6到18個月大時形成長期發育遲緩的風險最大。還有研究證明,如果母親患抑郁癥,她的孩子三歲時,腦電圖會不正常。 因此,對于媽媽們來說,克服焦慮情緒有多么重要! 孩子的成長是個自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我們給予好的引導,會讓孩子發育的更好。即使對那些出生后有這樣、那樣問題的孩子,通過現代的醫療、康復手段,大部分也都能恢復的很好。而父母良好的心態,積極的情緒,無疑是孩子成長、康復的催化劑。 花開四季,有的在春天嬌艷,有的在夏天怒放,如你的花兒到了秋天還沒盛開,那她可能是臘梅,等到冬天方才陪著皚皚白雪綻放。希望媽媽們能放松心情,以積極的心態去培育每一珠幼苗,靜等每一朵花兒開放。
2021-06-06
如果一直有分泌物,還總是溢淚,要考慮是否為鼻淚管阻塞。 寶寶剛出生的幾個月內,鼻淚管的下端還沒有完全發育好,而被一層先天性殘膜封閉,或是被上皮細胞殘屑阻塞引起淚道阻塞,使淚液不能導流入鼻腔而致溢淚。還有很少一部分是由于鼻淚管骨性管腔狹窄或鼻部畸形引起的。因淚液和淚囊內分泌物無法排出,細菌得以在淚道中貯積和繁殖,形成淚囊炎,出現眼睛的分泌物。 對于寶寶的眼睛問題,家長可以這樣做“ 1.帶寶寶看眼科醫生,明確病因及治療方法。 2.大多數嬰兒在6個月內淚道仍處于不斷發育的階段,所以首先應采取保守治療法。早期行淚囊區加壓按摩,對鼻淚管阻塞具有積極的作用。按摩前,媽媽洗凈雙手,剪指甲。寶寶仰臥位,由另一人固定頭部和四肢,媽媽由鼻根部淚囊區順鼻翼向下推擠。注意用力均勻,既要有一定力度,又不要力量太大損傷皮膚。促進淚液往鼻淚管方向流動,每天做2~3次,病情較重者可增加至4~6次,每次1分鐘,治療一段時間后,薄膜就會自行破裂,淚道也就通暢了。如果已經出現黃綠色分泌物,按摩結束后,還需要遵醫囑滴用抗生素眼藥水。 3. 如果經過一段時間后,癥狀仍未緩解,建議可以去醫院加壓沖洗淚道,將薄膜沖開。如果以上兩種方法治療均無效,則可采用淚道探通術,用探針將薄膜刺破,使淚道通暢。
2021-06-05
生后1個月:突然給予聲音刺激會出現驚跳反射、眨眼反射、覺醒反射、吸吮反射。哭泣或手腳舞動時,寶寶聽到聲音會停止當前的行為。在近耳處搖動聲響玩具時,寶寶偶爾會慢慢地轉臉。 生后2個月:睡眠中受到較大的聲音刺激,可出現驚跳、睜眼、手足抖動。面對寶寶說話,他可以發出“啊 噢”等元音。 生后3個月:睡眠中聽到聲音,可出現眼瞼閉緊、手指緊握等動作。電視機的聲音可使寶寶轉頭或轉動眼球。聽到吵架聲會出現不安,聽到哄逗聲、音樂聲會有喜悅的表情。 生后4個月:呼喚名字會轉動頭部尋找,對媽媽的聲音很敏感,對自己熟悉的聲音例如玩具聲、電視聲、開門、關門聲表示關注。 生后5個月:能轉頭尋找耳邊的鬧鐘聲,能區別父母的聲音、熟人的聲音。對突然出現的人的聲音刺激產生恐懼。 生后6個月:對他說話或唱歌,他會用眼睛看著你,可跟蹤聲源。能敏捷地尋找到發聲的地方。 如果聽力正常,等到了一周歲時,就應該能聽懂一些簡單的語言,例如來來、抱抱、再見等。再大一些就會模仿大人說出一些簡單的話語。到了一歲半時,就會按照語言指令,正確指出自己的五官或自己熟悉的物品。
2021-06-05
“哺乳自由”,不獨是母親節的重要議題,在兒童節也同樣應景。據媒體報道,就在“六一”當天,1.6平方米大小的移動母嬰室進駐深圳地鐵站。哺乳、換尿布、喂輔食這些帶娃出門的父母幾乎都會遇到的頭疼事,都能在這里暫時得到解決。 對于移動母嬰室“小塊頭”在公共場所的出現,網絡上自然是一邊倒地點贊和肯定。關于設置更多母嬰室的提議,早已是“古早”新聞,而關于母嬰室缺乏的調查,也在多個節日節點引發廣泛關注。新的地鐵線路在各個大城市里不斷延伸,新的城市地標不斷拔地而起,而對于使用面積可能不超過10平方米、基礎版建設費用不過數萬元的母嬰室,我們的討論以及討論所指向的現實語境卻似乎一直停留在原地。 我們的城市到底有多缺母嬰室?有研究機構于2019年3月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在地圖上標注的母嬰室數量為2600多間,而同一時期,僅日本東京一座城市的母嬰室數量就達5092間。如果以城市新生兒與母嬰室數量之比來對比每間母嬰室的負擔,那么北京是東京的數十倍。一線城市尚且如此,或可推測二三線城市母嬰室的數量狀況。 母嬰室的“慘淡”,除了體現在數量少之外,還體現在環境質量和管理也不盡如人意,其中不少還成為擺設或形象工程。至于在這個小空間內考慮鼓勵男性參與育兒的設計,就更是奢談了。每一個母嬰室,不過是地圖上顯示的一個小圖標,也不過是數據統計中的一個數字,但這背后卻是不少中國父母尤其是女性無法回避的育兒和哺乳事實。我們不能在大部分女性都已經接受了母乳最優的常識后,卻要讓其在生活中頻頻遭遇公共場所哺乳等尷尬體驗。 母嬰室當然是為了解決公共場所的母乳喂養等問題而存在的功能性空間,但更是作為生育主體的女性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全面三孩”的政策背景下,提高人們的生育意愿被列為重要命題,那么更加關注女性作為生育主體的生命體驗和育兒實踐也自是必然。或許,“生育友好=女性友好”“母嬰室缺失=人性關注的缺失”這樣的計算公式,想要傳遞的也是同樣的意涵。 從“全面二孩”到“全面三孩”,我們的生育政策連同社會的育兒觀念都在發生變化,作為政策承載和觀念展現的公共空間和社會場所,也應因此而有所反應,以對母嬰更為友好的變化回應社會關注。加強母嬰設施建設,推進公共空間的生育友好,不僅要盡可能讓作為母親的女性實現公共場所“哺乳自由”,也該讓兒童實現“如廁自由”,讓“爸爸帶著出門的女兒”和“媽媽帶著出門的兒子”都能找到第三衛生間,坦然如廁。帶娃哺乳或如廁的體驗雖然太過日常和瑣碎,但人們正是通過這些細微之處來感知環境的變化,意愿的評估與決策的制定也都無法與這些體驗完全剝離開來。 就我們目前所處的經濟發展條件和社會文明水平而言,建設母嬰友好型社會,對于一地來說應該不再是一道選答題。而就母嬰室的建設實踐來看,如何答好這道必答題,可量化的部分或許不是最重要的,不可量化的那部分才是關鍵,比如對女性權利的尊重以及對人的關懷。
2021-06-04
關于米粉吃到什么時候并沒有明確的界定,有些寶寶能吃到很大。 但是,做法要有所改變,從剛開始的糊糊,逐漸過渡到固體狀,比如可以跟米飯、蔬菜、肉沫混在一起做成飯團,也可以加上雞蛋、水果或者蔬菜做成餅,擅長廚藝的媽媽,也可以做成各種各樣的小點心。 長期食用過軟的食物會讓寶寶牙齒缺少鍛煉,臉部肌肉力氣變弱,使寶寶的咀嚼功用越來越弱,牙齒和口腔里的肌肉得不到應有的鍛練,致使肌肉無力、萎縮,頜骨發育失常,甚至會影響發音。 過軟的食物易致使牙齒齲壞,呈現牙齒殘缺、乳牙過早掉、恒牙萌出不正常,無法正常脫落,進而造成牙齒長得不齊。 所以,米粉可以吃到任何時候,但是輔食的添加也應豐富來,比如要及時加土豆泥、胡蘿卜泥、肉泥等等,寶寶能啃咬的食物,比如蘋果、梨,也要嘗試讓寶寶吃。
2021-06-04
1. 耳聲發射 是指正常耳蝸在接受到外界的聲刺激后會發出聲音,這股聲音經過聽骨鏈、骨膜反過來傳導到外耳道的現象。 這種自發的聲音可以通過儀器記錄,從而評估耳蝸的功能。因為儀器需記錄微小的聲音,所以耳聲發射檢查會受到環境聲音、外耳道狀態、受試者配合程度的影響。對嬰兒來說,在安靜睡眠中進行這個檢查更準確,可以避免孩子哭鬧、吞咽等干擾實驗結果。 需要注意的是,耳聲發射僅僅能夠評估耳蝸的功能,無法評估聽神經的功能。不過,因為實驗操作簡便,普及度廣,第一次聽力篩查多為此項目。 2. 聽覺腦干誘發電位檢查 用儀器給予孩子聲音刺激,然后通過貼在孩子頭部皮膚的電極片記錄孩子聽覺神經活動時的生物電活動,從而評估聽神經、腦干聽神經核的功能情況。 這個檢查也是在孩子安靜入睡時更好進行。檢查不會受到外耳道情況的干擾,是診斷聽力障礙的常規項目之一。 聽覺腦干誘發電位的缺陷是,能反應高頻聽閾的障礙,但對低頻聽閾的障礙容易遺漏。 小結:耳聲發射可以很好地篩查低頻聽閾的缺陷,所以將耳聲發射和聽覺腦干誘發電位聯合用于新生兒聽力的篩查,可以全面掌握孩子的聽力情況。
2021-06-04
①新生兒時期 新生兒時期的寶寶已經具備基礎的視覺感應功能,瞳孔有對光反射,在安靜狀態下可以短暫注視物體,但只能看清15~20cm內的事物; ②2月齡 2月齡的寶寶開始有頭眼協調,可以協調地注視物體; ③3~4月齡 3~4月齡的寶寶的頭眼協調能力進一步發育,這個階段的寶寶也許會表現出喜歡看自己的手; ④6~7月齡 這個階段寶寶的目光能夠隨上下移動的物體垂直方向轉動; ⑤8~9月齡 寶寶到8~9月齡時開始出現深度感覺,能夠看到小物體; ⑥18月齡 18月齡的寶寶通常已經能區別各種形狀; ⑦2歲 2歲的寶寶可以區別垂直線與橫線; ⑧5歲 5歲的寶寶可以區別各種顏色; ⑨6歲 6歲時寶寶的視深度已充分發育。
2021-06-04
關于米粉吃到什么時候并沒有明確的界定,有些寶寶能吃到很大。 但是,做法要有所改變,從剛開始的糊糊,逐漸過渡到固體狀,比如可以跟米飯、蔬菜、肉沫混在一起做成飯團,也可以加上雞蛋、水果或者蔬菜做成餅,擅長廚藝的媽媽,也可以做成各種各樣的小點心。 長期食用過軟的食物會讓寶寶牙齒缺少鍛煉,臉部肌肉力氣變弱,使寶寶的咀嚼功用越來越弱,牙齒和口腔里的肌肉得不到應有的鍛練,致使肌肉無力、萎縮,頜骨發育失常,甚至會影響發音。 過軟的食物易致使牙齒齲壞,呈現牙齒殘缺、乳牙過早掉、恒牙萌出不正常,無法正常脫落,進而造成牙齒長得不齊。 所以,米粉可以吃到任何時候,但是輔食的添加也應豐富來,比如要及時加土豆泥、胡蘿卜泥、肉泥等等,寶寶能啃咬的食物,比如蘋果、梨,也要嘗試讓寶寶吃。
2021-06-04
“每次吃飯都像打仗一樣,滿客廳追著跑,有沒有什么好的辦法呢?” “孩子長得又瘦又矮,不愿意吃飯怎么辦?” “每次到飯點就頭疼,孩子要不一口不吃,有時候給你點面子,就吃一兩口,愁死我了!” 這樣的場面在你家里是不是經常上演?看到網上別人家孩子吃飯吃得讓人好生羨慕!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為什么孩子不愛吃飯?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喜歡上吃飯? 孩子不吃飯的常見原因有以下幾種 過早或過晚添加輔食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以及美國兒科學會均建議在孩子4~6月齡,最早不得早于4月齡給孩子添加輔食,最晚不要晚于6個月。 過早添加輔食增加孩子的腸胃負擔、增加過敏風險。 過晚添加輔食,可能會影響以后的飲食習慣。4~6個月是孩子味覺發育的敏感期錯過之后可能會造成孩子日后養成挑食、偏食不良習慣。 不餓 其實孩子不像大人一樣,這么長時間形成了習慣,到點就要吃飯。可能到了飯點,孩不餓,然后家長就認為孩子不愛吃飯。 建議家長可以記錄一下每天孩子進食的種類、進食量以及進食時間,一周左右家長大概就能找到孩子吃飯的規律。又或者逐漸調整孩子吃飯的時間,慢慢跟上大人的節奏。 有種餓叫你媽覺得你餓 孩子已經吃飽,但是很多家長并沒有意識到,認為盤子里還有食物,有吃完就意味著沒有吃飽。 不想被喂,想自己吃 1歲以后孩子逐漸有自我意識,想自己吃飯,不喜歡被喂,而拒絕吃飯。這樣的拒絕,家長要能及時分辨出來。 建議爸爸媽媽在孩子1歲左右的時候,開始鍛煉孩子獨立就餐的能力以及習慣。 身體不舒服 孩子在生病前、病中和疾病恢復期,會影響消化系統,孩子自然吃得不多,這個時期盡量給孩子做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不強迫孩子進食。 其他 缺鋅、貧血等都可能會引起孩子食欲不振,不愛吃飯,但是疾病因素引起的食欲差多 會伴隨著其他癥狀。比如缺鋅的孩子,除了消化功能減退外,還有生長發育落后、免疫功能降低、智能發育延遲、皮膚粗糙、皮炎、地圖舌等癥狀。 如何讓孩子愛上吃飯? 建立餐前儀式感 多陪孩子讀與食材相關的繪本,從簡單的認識食材到了解食材的營養; 讓孩子了解食材的前世今生,最簡單的就是帶著孩子體驗種植的樂趣,從播種到采摘再到做成飯菜; 讓孩子有參與感,幫著洗洗菜或者拿個東西,能做到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不愛吃的菜,可以換個形狀,擺盤可愛一些; 每天讓孩子跟大人同桌一起吃飯,逐漸讓孩子愛上吃飯。 不強迫孩子進食 當孩子不愿意吃飯的時候,不要強迫孩子,也不要追著跑著喂孩子吃飯。但是也不要怕孩子餓著,給他準備一堆零食。如果到了飯點孩子不餓而強迫進食,反而會影響吃飯的樂趣。 給孩子制定吃飯規則 首先要給孩子創建一個好的吃飯環境,比如吃飯的時候不看動畫片,不邊玩邊吃飯。其次,給孩子規定吃飯的時間,比如半個小時,可以根據孩子平常吃飯的平均速度制定一個標準。有些孩子吃飯會特別的慢,一粒一粒的吃,家長要學會判斷、并找出原因。 給孩子提供手指食物 手指食物鍛煉手眼協調能力、咀嚼和吞咽能力,孩子學習自己吃飯,也能讓喂養更加輕松。 1歲以上的孩子,選擇手指食物的特點,不一定用手能捏爛,只要不是連大人嚼著都費勁的,都可以。比如餃子、圓白菜、豆腐干、菌菇類、梨、小番茄等。 其實還有一種簡單粗暴的方法,作為家長這一代人基本都經歷過,那就是餓一頓。只是現在育兒多比較精細,這個方法不舍得用,尤其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輩。當孩子餓的時候,自己便會主動吃飯,這是人類的天性。 千萬不要吼,想象一下那個畫面:你吃著飯,旁邊有一個聲音在旁邊“怎么吃這么少?你怎么吃這么慢?多吃點菜,別只吃肉?那個涼了,不要吃了.......”誰還有心思吃得下去飯呢? 吃飯本是一件開心的事情,爸爸媽媽試著佛系一點,觀察著孩子的成長即可。
202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