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往事》已經上映快1個月,雖然有張艾嘉、王硯輝、章宇等演員的加持,卻依然改變不了豆瓣6.5的評分。 本來還想和大家聊聊這部電影,但評價讓我放棄了,不過張艾嘉這個女人,倒是可以講一講。 生于五十年代的張艾嘉,家世顯赫。 外公魏景蒙是臺灣新聞局局長,爺爺張子奇曾是解放前的天津市副市長。 叔叔張北海是著名作家,以爺爺為原型寫下的小說,被改編成了姜文的作品《邪不壓正》。 母親魏淑娟當年也是臺灣紅極一時的名媛。 父親是宋美齡的專機飛行員張文莊,不過在張艾嘉一歲那年,因為執行公務,意外去世。 優越的家庭條件并沒有帶給張艾嘉足夠的愛與安全感,反而把她壓得喘不過氣。 11歲那年,張艾嘉遠赴美國讀書。 那是美國最熱鬧的年代,正是嬉皮士的天下。 張艾嘉身在其中,像掉進了兔子洞一樣變得反叛囂張,穿女同學不敢穿的超短裙,談戀愛,跟著朋友去參加反越戰游行,在街上大喊口號“Make love, not war”,徹底玩瘋了。 她后來在采訪中說,如果一直在美國,自己會成為一名真正的嬉皮士。 眼看著女兒快成了一個“小太妹”,張艾嘉的母親趕緊將她拉回了國。 然而就算回了國,張艾嘉放飛自我的心已經完全被打開,即使有著嚴苛戒律的學校,也治不了她的個性。 她愛穿超短裙的習慣沒有改掉,裙子短到上樓都必須倒著走,因為正著上會走光。 老師常常向媽媽抱怨:“張艾嘉的裙子太短了,男生們的心思都不在課本上了。” 19歲,她不顧家里的反對進了演藝圈,幸運的是,她一入圈就進入了香港著名的表演公司“嘉禾”,并在同年參演首部電影《龍虎金剛》。 76年,導演李行把瓊瑤的《碧云天》搬上了熒幕,林鳳嬌、秦漢和張艾嘉主演。 20多歲的張艾嘉,長得嬌小靈動,眼睛大大的,演起瓊瑤戲很符合楚楚可憐的狀態,但她知道,她骨子里沒有這一面。 77年,她和林青霞搭檔主演電影《金玉良緣紅樓夢》,出演林黛玉一角 。 說起為什么選她,導演李翰祥說,林黛玉是封建時代的叛逆者,她的一生有著悲劇的性格,卻大膽追求個性解放和自由戀愛。 這和當時24歲我行我素的張艾嘉不謀而合。 之后她又拍了很多作品,《瘋劫》、《我的爺爺》、《天長地久》、《八兩金》等等。 她和周潤發主演的杜琪峰的電影《阿郎的故事》,還刷新了當年香港文藝片的賣座紀錄。 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她對表演有著天生的喜愛。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拍導演找她演《廟街皇后》,角色是老鴇,張艾嘉本想拒絕,但見到原型本人,卻改了主意。 那女人干干凈凈的,白襯衫,牛仔褲,和她很像,像得讓她動了惻隱之心。 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張艾嘉在“雞竇”呆了幾個月,觀察妓女站街。 有時客人推錯門,她和嫖客四目相對,會忍不住尖叫著向導演求救。 回顧70年代到80年代初,香港開始了港片的黃金年代。 身在臺灣的張艾嘉很興奮,她覺得臺灣的電影也應該多元化。 此時,因為原定導演的意外離世,她陰差陽錯地執導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電影《舊夢不須記》,從而開啟了她的第二個身份:導演。 《舊夢不須記》是她拍的第一部電影,因為那時候原定導演臨時出事,所以身邊基本上沒什么人能幫到她。 雖然有心想做幕后,但她其實根本不知道怎么導,硬說的話,有點趕鴨子上架的意思。 怎么濾清自己的思路、怎么和工作人員溝通自己想要的鏡頭場景成了最大的困難。 對這部電影,她遺憾多于興奮,在上映后的記者招待會上,喝醉的張艾嘉面對記者說出了“我拍的不好”的話,公司的人都瘋掉了。 拍完之后她決定回去做演員,在那個時候才開始認認真真地在現場去關注其他導演拍戲,或者說對電影技巧、電影語言,開始認真地去關注。 一直到她有一天在書店翻到一本叫做《十一個女人》的書,才開始再次做監制,去導戲。 這次,她找來當時的一批新銳電影人,宋存壽、楊德昌、柯一正等等紛紛加入。 就這樣,這一部不是電影但卻深深影響臺灣電影的電視單元劇誕生了。 有了經驗,她開始真正的去接觸電影。 拍《心動》時,金城武說沒時間,對劇本也有意見,其他人就說要換男主。 困難真的多到她想放棄,但冷靜過后,想起自己構思了十年,沒拍就是因為沒合適的男主角,直到遇見金城武。 當下她決定,如果金城武今年沒時間,就等明年,要是其老了,那就不拍了。 后來電影上映,不少觀眾對金城武怦然心動,卻未必知道背后的張艾嘉。 張艾嘉是個不高產的導演,但每一部電影都現實到極點,作為為數不多的女導演,她的電影里也表達著作為對女性的關注和深層解析。 《少女小漁》講述了男孩江偉為了得到綠卡,讓女朋友小漁嫁給一個60歲的意大利老頭的故事。 雖然是自己安排的,但江偉看不慣假結婚的兩個人,時不時會給他們找些麻煩。 這就像生活中一些大部分男人,自私、蠻橫、卻想無條件地占有最完滿的愛。 拍這部劇的時候還發生過一個插曲,有一個男制片人最開始修改劇本,根本沒把小漁寫進去。 對方直接說,真不知道這個女人,除了每天去工廠上班,回家等男人上床睡覺,還會干什么。 張艾嘉聽后憤怒的說:“那你認為她除了每天上班,等男人睡覺,還能干什么?” 那瞬間,她覺得自己就是小漁,既要求生存,又要融入新環境,很心酸,很無助。 《20 30 40》原本只是劉若英提議想和她一起合唱的一首歌,但張艾嘉覺得只做唱片不夠過癮,最后決定拍個電影,講女性在這三個年齡段的快樂與憂愁。 李心潔演的20歲,無憂無慮和初嘗心碎,她告訴我們要勇敢去愛; 劉若英演的30歲,選擇很多卻不知該如何是好,她告訴我們要愛對人; 張艾嘉演的40歲,丈夫出軌、一地雞毛,她告訴我們要好好愛自己。 她把那場剛得知丈夫出軌后,她對著浴室里的鏡子,望著自己身體,只穿著內衣,皺紋、疲態、衰老、失望,她一個都躲不過的戲,發揮的淋漓盡致。 那種焦慮又崩潰的感覺,真的一下子就被擊中了。 不管是她演的戲還是她導的戲,你都會覺得非常的細膩、溫柔而感性。 除了天賦,她所經歷的感情關系也幫了她不少。 無論是熒幕上,還是生活中,愛一直是圍繞在張艾嘉身上的話題,她的情感生活也是媒體的焦點。 當年媽媽讓她回國除了怕她走上歪路,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男朋友交太多。 她敢愛敢恨,也經常出格。 在簽下第一個大公司后,除了拍戲,她還和同公司的男演員金川在一塊兒談起了戀愛。 想當然,遭到了公司的反對,但即使是著名的嘉禾公司,張艾嘉也不留戀,不能談戀愛呆著也沒意思,第二年就解約了。 25歲正值上升期的她,嫁給了大自己16歲、時任美聯社香港分社社長的劉幼林。 只不過,這場婚姻僅持續了6年,就以離婚收場了。 事后她反省:“那時不成熟,沒準備好做人家的太太。” 但張艾嘉這樣有的女人,身邊注定不乏追求者。 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的黃沾說,當時在臺灣,張艾嘉可以稱得上是臺灣教母,羅大佑、李宗盛、楊德昌、侯孝賢等后來的“教父”都是她一手挖掘的。 李宗盛那首《愛的代價》就是想著張艾嘉、為她寫的。 他說這是唯一一首寫到一半就哭的歌,因為在寫這首歌的時候,是想著張艾嘉寫的,想著她為什么嫁給了別人。 多年后在李宗盛的演唱會上,張艾嘉半開玩笑地問他“你有沒有愛過我?” 李宗盛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只是在接下來唱《愛的代價》時唱到哽咽。 不止李宗盛,被稱為“臺灣電影手術刀”的楊德昌也喜歡過張艾嘉,但也被她拒絕了。 當年她選擇了更加內斂的羅大佑,甚至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 只是一年后,羅大佑選擇分手,她很釋然:“到了某個節點,就覺得原來我們也只能走到這么多”。 她似乎很早就懂得了什么人可以嫁,什么人只可以談戀愛。 她看淡了很多,曾經的轟轟烈烈讓她意識到大部分的故事沒有結局,注定只能無疾而終。 有記者曾經問過她: “你覺得自己人生最遺憾的是什么?” 她笑了笑回答:“沒有。” 是啊,如今已經68歲的張艾嘉是見過自己,見過天地,見過眾生的人了。 她未曾喪失愛的勇氣,也終于有資格輕描淡寫。 許多人覺得,自己活得拘束,是礙于擁有太少。 因為不夠優秀,所以不敢去愛;不夠富有,所以不能追求喜歡的生活。 可張艾嘉的灑脫,卻是緣于“放下”。 愛自由,便要付出代價,準備好失去; 追求心靈豐盈,就要克制物欲; 想淡定從容,就不可對人對事,期待太多。 就像她說的:“我是一個簡單的人,喜歡簡單的生活,最主要是我喜歡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