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雛鷹行動文物主題游徑----探源中華民族的脈絡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這背后所蘊含的價值導向、戰略導向和運營導向之一就是,保護不是文化遺產工作的唯一目標,保護的重要目的和目標是為了更好的加以利用,讓文化遺產通過創意性的轉化,更好的走進人的生活,成為現代人學習和工作的重要知識來源和精神來源。 中國有八大古都長安、洛陽、開封、鄭州、安陽、北京、南京、杭州,有四大古都洛陽、開封、鄭州、安陽在河南,可謂,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合肥雛鷹行動河南文物主題游徑就是探源中華民族的脈絡,了解中華民族的起源、生存、發展、奮斗的艱難歷程。 河南地處中國中部,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我們雛鷹行動主題游徑線路第一天從河南博物院開始學習,晚上授課。第二天參觀龍門石窟和洛陽博物館,晚上授課。第三天參觀少林寺,晚上授課。第四天上午參觀開封大相國寺和鐵塔,下午體會汴京清明上河園,晚上觀看大型演出東京夢華。第五天上午參觀開封繁塔和禹王臺,下午返回合肥。鄭州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開封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洛陽是中國三大古都之一。百萬年人類史在河南就留下了印記,一萬年文化史在河南留下了深厚的印記,五千年文明史在河南留下了堅實的印記。故河南的文物游徑學可以探明中華民族的發展脈絡。通過鄭州博物院了解夏商的建立,考察龍門石窟的建筑感受古代科學與藝術的魅力,通過清明上河園體會宋朝的繁華,也就是通過大的事件,重要的遺址,知道中華民族的艱苦歷程和輝煌成就。下面就通過我們對文物主題游徑學習過程,分享我們挖掘凝練游徑主題——探源中華民族的脈絡。 第一站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第一展館“泱泱華夏 擇中建都”我們看到了人類最早的化石。1929年12月2日,中國學者裴文中在周口店遺址發現了當時世界上年代最早的人類化石,距今大約50萬年。隨著中國考古工作的逐漸深入,在中國云南發現了元謀人牙齒化石、陜西藍天人頭骨化石、湖北鄖縣梅鋪人牙齒化石等,這些古人類化石的年代大多數在距今100萬年左右。其特點是頭骨具有獨特的東亞直立人特征。同時,在這些人類的行為中,猿人已經知道用樹枝和樹葉做成最簡單的衣服來遮擋自己身體的敏感部位,從而與動物產生了區別。這時有巢氏發明了在樹上筑巢為屋。學生們的參觀獲得了知識。 知識一:百萬年人類史誕生主要條件是猿人的骨骼發生變化,產生直立行走;猿人用樹葉制作衣服遮擋身體的敏感部位,人類知道羞恥。 我們進入河南博物院第二展館,距今一萬年前,人類文化史便在悄然聚集,人類的觀念的誕生,時尚、宗教、習俗、方言、娛樂也在悄然誕生。考古已經發現了一萬年前的種子,農業文明起源已經開始。在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的賈湖村發現了距今七千多年的賈湖骨笛經音樂專家鑒定,賈湖骨笛能夠發出精準的七聲音階,并演奏美妙的音樂。 學生們在認真聽講解員講解賈湖骨笛 距今約7000年的河南三門峽市廟底溝出土的花瓣紋彩陶體的花瓣紋圖案與“華夏”有淵源,反應華夏民族在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時尚。 出土的花瓣紋彩陶 1987年在位于河南省濮陽縣城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發現距今6500年的墓葬中部的男性骨架的左右兩側用蚌殼擺塑的龍虎圖案,反應了當時人們的宗教信仰。通過對文物的學習研究,我們知道一萬年的中華文化史的誕生。 知識二:文化史就是人類的觀念、時尚、宗教、習俗、方言、娛樂的誕生。 參觀的逐漸深入,我們看到中華文明的出現和中國文明的進程。在鄭州商城遺址出土的“杜嶺方鼎”,器口近似方形,寬折沿,上有一對拱形立耳,腹壁略下收,平底下有四個柱狀空足立耳為四槽狀,上腹部以獸面紋飾之,柱足上部亦飾獸面紋,是商代象征王權的大型國家重器。 距今約7000-5000年新鄭市裴李崗發掘的石磨盤、石磨棒是新石器時代的磨制石器的代表又是農耕的實用器,對糧食進行去殼碎粒。說明中國在一萬年前就有播種農業。二里頭的夏朝遺址所建造的都城以及中國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石卯城已經有相當的規模,這都證明中國在五千年前進入文明社會。 知識三:中國進入社會文明的中國標準是:農業進入播種生產;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氏族權力強化,有了管理組織;生產發展,人口增加,出現城郭的建設。 合肥雛鷹行動的隊員們參觀完河南博物院后的合影 晚飯后,老師對當天的參觀進行了復盤和總結。 第二站 龍門石窟 7月19日一大早,合肥雛鷹行動的學生們第一批進入龍門石窟,在解說員的引導下,我們參觀龍門石窟。龍門石窟是由北魏皇帝拓跋弘從大同遷都洛陽時在龍門建造的皇家石窟。在以后的唐朝直到清朝都在持續建造。我們主要觀看研學龍門石窟造像的高超藝術性。 一、造像精美 龍門石窟的造像精美,是中國石窟藝術的代表之一。它的造像主要分為兩類:佛教造像和道教造像。佛教造像主要包括釋迦牟尼佛、彌勒佛、觀音菩薩等,道教造像主要包括太上老君、王母娘娘等。這些造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在造像技法上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造像的比例與人的真實比例相符。 二、藝術風格獨特龍門石窟的藝術風格獨特,具有濃厚的中國古代藝術特色。石窟壁畫和石雕以簡潔明快的線條、纖細柔美的造型、豐富多彩的色彩、嚴謹精細的構圖等特點,展現了中國古代藝術的美學追求和審美理念。透視感強,唐朝藝術家對透視了解的十分清楚,并且重復應用。如近大遠小應用的很好,盧舍那大佛在造像時將臉造的相對大一點,下身如腿造的相對短一點,這樣在大佛下再看佛像比例也就協調了。 三、藝術表現形式多樣 龍門石窟的藝術表現形式多樣,既有壁畫,又有浮雕和石雕。壁畫是以繪畫技法直接在石窟墻壁上繪制的圖案和形象,浮雕是在石窟墻壁上雕刻出來的具有立體感的圖案和形象,石雕是在石窟中雕刻出來的立體雕塑。 四、文化內涵深厚 龍門石窟的文化內涵深厚,反映了中國古代的宗教信仰、社會生活、政治經濟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佛教文化。石窟中的佛教造像、壁畫和題記,記錄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歷程,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對佛教信仰的崇尚和追求。完成了北魏胡人造像到唐朝漢化造像的漢化轉變。 總之,龍門石窟的藝術特點是造像精美、藝術風格獨特、藝術表現形式多樣、文化內涵深厚。它是中國石窟藝術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珍貴遺產。 合肥雛鷹行動的隊員參觀盧舍那大佛 知識四:唐朝藝術家已經懂得透視學,在大型雕塑盧舍那大佛采用了透視原理進行雕像,使人們觀察雕像感到比例合理。 第三站 洛陽博物館 洛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從我國第一個王朝夏代起,先后有夏、商、周、東漢,西晉、北魏、隋、唐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684年九月,臨朝稱制的武則天將東都洛陽更名為“神都”而名傳天下。洛陽是中國古代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學生們參觀了“洛書”的誕生。“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泉,河為黃河,洛即洛水,洛書就出自洛陽,學生們了解了中華文明的重要源泉。 洛陽博物館展出的洛書一、洛書二圖 中國在殷商時代金屬鑄造達到很高的科技水平,精美的銅器、鐵器是如何制造成的呢?學生們參觀了商周時期鑄造容器的工具“模范”。首先用泥土做成所需要的器具,而后將范放入混合的沙土中,將沙土鎚緊,而后取出范,形成模,膜內的空腔是范的造型。而后將熔化的金屬液體澆入腔體內,冷卻后砸開模,就露出了精美的器具。之后中國人又創造了石蠟鑄造法,是我們現代鑄造的圓形,如飛機螺旋槳的鑄造就是采用石蠟法進行鑄造的。我們也知道了“模范”一詞的出處。 洛陽是古運河文化誕生地。605年(隋大業元年)3月,剛剛登基的隋煬帝用工500余萬,費時6年,建成以東都洛陽為中心,由永濟渠、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連接而成,貫通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五大體系,西接大興,南通余杭,北達涿郡,蜿蜒長達2700余公里的大運河,讓學生們感嘆!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堪稱“千古”的偉大工程,一個是中國北方橫貫東西的萬里長城,另一個是以洛陽為中心,縱貫南北的大運河,長城是一撇,大運河是一捺,共同在中國大地上寫下了一個巨大的“人”字,成為華夏文明不朽的豐碑。在小學課本上學習這個豐碑,參觀研學了大運河,懂得了這個豐碑來之不易。 知識五:“洛書”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泉,是伏羲八卦、陰陽學、九宮格誕生的重要源泉。 晚飯后,老師對當天的參觀進行了復盤和總結。 第四站 少林寺 少林寺,是中國佛教禪宗祖庭和中國功夫的發源地。來到少林寺學生們首先觀看了少林武僧表演。童子功、十三棍、獸拳等表演,絕世武功引起學生們陣陣掌聲,真實地感受到“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說。 在少林寺觀看少林武術表演 參觀少林寺,我們對寺廟的古代建筑布局和營造制式進行了研學。中國寺廟建筑的布局采用是中軸式布局,在中軸上最簡單的是山門、對稱的鐘樓和鼓樓、一般大殿、大雄寶殿、藏經樓。中軸線上的房屋一般是廡殿頂、歇山頂和攢尖頂。皇家寺廟的山門多為廡殿頂,大門開在正脊下,門外有哼哈二將守門,門內有四大天王,管著風調雨順。鐘鼓樓有成語朝鐘暮鼓,管理和尚作休時間。大雄寶殿也是寺廟最重要的禮佛場所了。藏經樓自然是保藏經書之地,現在也是出家人學習之處。中國古代建筑講究等級制。房屋制式從高到低是廡殿頂、歇山頂、攢尖頂、懸山頂和硬山頂。房屋間數最高九間且為奇數,九間房只能是皇家建造,七間為皇親國戚建造,七間為府衙建筑,百姓只能建筑三間。屋頂有吻獸多少依據你的官品而定。官家房屋的正脊才有鴟吻。臺基的層數、樓梯的階數都是因等級而定。等等... 晚飯后,老師對當天的參觀進行了復盤和總結。 第五站 開封鐵塔和大相國寺 來到開封,我們特別邀請了開封網紅達人、一位開封本土的三輪車夫56的許世杰師傅為我們學生做導游,他自學英語20多年來,接待外國人八百多人。他了解開封,喜愛開封,給人講解開封。他說沒覺得辛苦,做文化的傳播者,用汗水創造人生價值。許世杰的精神鼓舞著雛鷹行動的隊員。我們聽他講,鐵塔始建于公元1049年(北宋皇祐元年),是1961年中國首批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之一,素有“天下第一塔”之稱。鐵塔高55.88米,八角十三層,因此地曾為開寶寺,又稱“開寶寺塔”,又因遍體通徹褐色琉璃磚,混似鐵鑄,從元代起民間稱其為“鐵塔”,在900多年中,歷經了37次地震,18次大風,15次水患,而巍然屹立。鐵塔見證了北宋汴京的繁華,也看到了“靖康之難”的恥辱,給我們述說著北宋的歷史,看到了中華民族的興衰。 大相國寺大相國寺始建于北齊天保六年,唐代唐睿宗賜名大相國寺,經歷宋、明、清、民國幾代的建造和修葺,現存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藏經樓、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跡。在八角殿內,有一尊佛像,高約七米,全身貼金。從它身體的四面伸出八排各種姿態的手,每只手心里都有一只眼睛。共約有一千只手(實有1048只),一千只眼(實有1048只),人們都愛叫它“千手千眼佛”。八角殿的建筑有其深厚的寓意。中國有一句成語:四面八方。環形八角殿寓意八方,八角殿中間建造的是一座八角亭,亭內是四面造型的千手千眼佛,意為千手千眼佛保佑四面八方的民眾度過各種難關、消除各種病痛,當您運氣旺時,能使您更加輝煌,當運氣低落時,能夠消除各種障礙,化解各種災難,使您順利度過關口,達到一生幸福、平安吉祥。 第六站 體驗清明上河園 在清明上河園內觀看“東京夢華”,美麗的舞美,宏大的場面,述說的故事,優美的表演展現了北宋作為當時世界人口最多,經濟體量最大,市場最繁華,開放最廣闊的城市讓我們驕傲和感嘆!. 第七站 開封繁塔和禹王臺 繁塔位于古城開封東南古繁臺,建于北宋開寶七年(974年),原名興慈塔,因其建于北宋皇家寺院天清寺內,又名天清寺塔;又因其興建于繁臺之上,俗稱繁塔。是開封地區興建的第一座佛塔,也是開封地區現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為四角形佛塔向八角形佛塔過渡的典型。 繁塔的內外壁鑲嵌佛像瓷磚,塔表的每塊磚都是一市尺見方,為凹圓形佛龕,龕中有佛像凸起,一磚一佛,跌坐其中,佛像姿態、衣著、表情各具特色,共108種,7000余尊。可謂建筑精品。 合肥雛鷹行動五天的文物主題游徑學,隊員們探源中華民族的脈絡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對中華民族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有了清楚的認識。我們為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感到驕傲!為中華民族擁有燦爛文化而感到自豪!為我們能生活在中國的土地上而高興。驕傲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激勵我們合肥雛鷹行動的隊員們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