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長制改革全國首創、新安江生態保護補償模式全國推廣……一系列創新之舉,為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安徽經驗。近年來,安徽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統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高質量發展底色不斷厚植。一江碧水繪就生態新畫卷林長制改革全國首創、新安江生態保護補償模式全國推廣……一系列創新之舉,為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安徽經驗。近年來,安徽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統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高質量發展底色不斷厚植。在新安江山水畫廊的起點,歙縣深渡鎮渡口每天都會迎來許多游客。夏日新安江水光瀲滟,水清岸綠,景色迷人。眾多游客從這里乘舟順流而下,在浙江千島湖登岸,一路欣賞沿江山水。然而十多年前,這里卻是另一番景象。“江面有垃圾,岸邊有化工廠,水質不堪回首。”接受記者采訪時,深渡鎮大茂社區黨總支書記姚順武說。新安江的巨變,姚順武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2012年,皖浙兩省在新安江啟動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保護誰受償”原則,兩省約定年度水質達標,浙江對安徽進行補償;年度水質不達標,安徽對浙江進行補償。此后,皖浙兩省實行三輪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新安江的跨省界斷面水質從一度僅為Ⅳ類水提升至Ⅱ類水,新安江上游流域水質總體為優,新安江流域內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歙縣新安江沿線通過實施網箱退養、漁民退捕、岸線生態修復等,推動新安江生態環境逐步改善。同時,打擊非法捕撈、增殖放流活動等也在新安江流域常態化開展。“這些年,我們新安江兩岸的漁民確確實實享受到了新安江生態保護的紅利,借力新安江生態優勢,大家‘改行’吃上了旅游飯。”姚順武說。近年來,大茂社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依托好山好水,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目前已有民宿、農家樂40多家,高產優質枇杷、有機無公害茶葉等特色產業也越做越大。2023年,該社區集體經營性收入突破200萬元。社區群眾收入五年實現翻番。如今,皖浙兩省正著手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進一步向資金、產業、人才多元補償新模式升級,“一水共護”走向“一域共富”,走出了一條上游主動加強保護、下游支持上游發展的互惠共贏之路。深耕林長制筑牢綠色屏障“現在使用‘林掌’App開展巡林,巡林時長、距離等一目了然,發現問題還可以拍照上報。”宣城市旌德縣蔡家橋鎮華川村黨支部書記、村級林長王宏明高興地對記者說。華川村林地面積1.6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1.95%。“實行林長制后,我們這里一山一坡、一園一林都有專人管護。”王宏明表示。2017年,安徽在全國率先啟動林長制改革,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責任制體系,并在合肥、安慶、宣城三市先行試點。根據轄區范圍內森林資源分布狀況和地形情況,華川村劃分3個區域,設立村級林長3名。當上林長后,王宏明時常帶著熱心村民上山巡護,做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護、責有人擔”。華川村是旌德縣林長制改革的一個縮影。作為全省林長制改革示范區先行區,旌德縣在全省縣級層面率先推行林長制改革,堅持“五綠”并進,努力實現“不砍樹能致富”,先后獲批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級生態縣、全國第一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林長制改革是林業改革的“關鍵一招”,激活了全省林業發展“整盤棋”。目前全省5.2萬名林長守護400萬公頃森林和100萬公頃濕地,實現一山一坡、一林一園都有專人專管,林長巡林、部門協作、考核評價等機制持續完善。近年來,安徽省把“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確定為林長制五大任務。通過加強林業生態保護修復、推進城鄉造林綠化、預防治理森林災害、強化資源高效利用、激發林業發展動力,高質量建設全國林長制改革示范區,持續深化林長制改革,進一步完善林長履職和林長辦運行機制。“林長制打破了原先林業部門唱‘獨角戲’的狀況,調動了各方面力量聚力林業發展。”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實施林長制改革,實現了由“單打獨斗”向“協同作戰”轉變,形成了林長牽頭負責、部門協同配合的“大合唱”格局。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位于合肥市循環經濟示范園的中國建材裝備集團高端裝備智造園,是中國建材集團投資建設的裝備制造基地。近日,在該裝備智造園的中建材(合肥)裝備科技有限公司涂裝車間,記者看到,一批批成堆包裝好的鋼材已切割下料,正由傳輸工具運抵涂裝車間準備噴漆涂裝。“現在交給‘共享涂裝中心’工業綠島項目進行集中噴漆,大大節省了時間與資金成本,污染物得到了無害化集中處理,讓生產過程更加環保無污染。”中建材(合肥)裝備科技有限公司涂裝車間有關負責人周俊說。據介紹,該公司“共享涂裝中心”工業綠島項目對生產鋼材等建材產品過程中產生的揮發性有機物(VOCs)廢氣進行處理,去除率大于90%。中心安裝了在線監測系統,實現煙塵污染物達標排放。水泥與番茄,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然而在安徽海螺集團白馬山水泥廠,記者看到,一排排3米多高的番茄植株上掛滿了密密匝匝的果實。“以每平方米番茄的年產量對比,我們種的番茄能達到60公斤,遠高于一般大棚。”白馬山水泥廠有關負責人介紹,該企業利用水泥生產中捕集到的二氧化碳作為植物氣肥、水泥窯余熱為溫室采暖,推行全過程智能機械化蔬果無土栽培。目前,該企業已建成世界首條、年產5萬噸水泥窯煙氣二氧化碳捕集純化生產線,累計捕集二氧化碳12萬噸。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近年來,安徽省堅持走綠色低碳之路,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進全省“雙碳”管理一體化平臺建設,對重點企業實施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建設零碳產業園;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發展光伏、風能等新能源;加快構建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四位一體”的綠色制造體系,并推動建材、鋼鐵、石化化工等行業實現碳達峰。過去10年,全省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近30%,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比重下降14個百分點,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提高26.5個百分點。并創建160多個國家級綠色工廠,預計到2025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5%。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離不開科技和產業支撐。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是安徽省大力培育壯大的十大新興產業之一。當前,安徽省聚焦新能源、高效節能等五大板塊,形成了光伏、先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等產業集群,已累計組建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省級創新平臺172家。數據顯示,2023年,全省落地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項目1350個,總投資額1.19萬億元,產業投資規模連續兩年位列十大新興產業之首,產業發展呈現出量質齊升、活力增強的態勢。(記者 羅曉宇 湯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