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山”不單指一座山,而是安徽打造的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是一個聯動了黃山、宣城、池州、安慶4市28縣的跨區域整體聯動發展的“超級IP”。“大黃山”將如何建設?大皖新聞記者從安徽省政府新聞辦4月16日召開的發布會了解到,大黃山建設進入全面推進階段,六大高端服務業發展加速,為了在2029年-2033年間全面完成建設任務,大黃山和建設涉及的黃山、池州、宣城、安慶四市也推出了一攬子具體措施。
黃山:協同四市提升產品競爭力
按照計劃,安徽建立了大黃山城市聯動發展機制,由四市輪值,2023年年黃山市首次輪值。
“今年我們將加強營銷推介,協同提升品牌傳播力。”黃山市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黃山將開展大黃山Logo設計大賽,建設大黃山宣傳網站,組合推出宣傳圖冊、宣傳MV、宣傳短視頻,開展國內百場營銷、境外重點客源地營銷,強化“煙雨大黃山 心靈休憩地”文旅標識宣傳。
在協同提升產品競爭力方面,聯動打造串聯四市特色旅居產品,設計一批大黃山研學旅行精品線路,探索建立大黃山康養城市聯盟,爭取共同申報全國戶外運動產業大會和舉辦環大黃山自行車賽事,推動文旅康養產品升級。
在產業融合方面,進一步整合大黃山文旅數據資源,深化旅游智慧化建設;同時,提升服務支撐力,制定大黃山統一旅游服務標準,完善異地旅游投訴受理機制,探索建立大黃山應急救援聯動體系;成立大黃山民宿、自駕游等行業聯盟,探索游客服務“一碼游”、文旅監管“一張網”。
在交通方面,加強交通互聯,協同提升通行便捷力,編制大黃山綜合交通發展規劃,建設一批互聯互通交通設施,打通與毗鄰地區“斷頭路”。成立大黃山機場聯盟,優化拓展境內外航線網絡結構,開發四市低空短途航線,做強做優大黃山航空旅游市場。
池州:為大黃山預留充足發展空間
池州素以“名山、秀水、富硒、負氧”而著稱,不僅有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九華山、“天下第一詩村”杏花村、安徽唯一的國際重要濕地升金湖、“華東地區最后一片原始森林”牯牛降等高能級旅游資源和各類景區景點300余個,還是長三角的重要生態屏障、中國氣候宜居城市、長三角區域養老一體化首批試點城市,資源和生態優勢明顯。
而從區位上來看,池州作為長三角城市群中心區27個城市之一,不僅有6條高速和3條高鐵過境,且擁有162公里長江岸線,池州港作為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長江干線重點港口,2023年吞吐量全省第一,還有九華山機場目前已開通11個國內重點城市航線。
“在建設大黃山過程中,池州發展潛力巨大。”池州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2023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等4項指標增速居全省第一。沿江區域布局了6個省級及以上開發區,規劃面積共351.57平方公里,生產要素齊全,海關、邊檢查驗融入長三角區域通關一體化,綜合商務成本較低。市縣兩級國土空間規劃,為環九華山、池州主城區、沿秋浦河、環升金湖四大旅游片區發展預留了充足的發展空間。
安慶:“旅游+”“+旅游”促進三產融合
安慶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是全國重要的現代綠色安全綜合性化工產業基地和安徽汽車產業“第三極”。還有懷寧藍莓、源潭刷業、望江紡織、桐城塑料等各具特色的微型產業。
“安慶將借助‘大黃山’建設的平臺,充分發展‘旅游+’‘+旅游’,大力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安慶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產業融合方面,安慶將把文化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輻射帶動休閑度假、醫療康養、會展經濟、體育賽事、創意經濟、文化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不斷創造和生產新產品,催生發展新業態,助力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以懷寧縣為例,這里是長三角最大的縣級藍莓種植區,是全國知名的藍莓之鄉,以“藍莓”為切入點,通過統籌農業、旅游、體育等資源,在發展旅游觀光的同時,導入頭部企業,設立研發中心,建設生產保鮮基地,發展藍莓精深加工產業,開發藍莓酒、藍莓醋、藍莓果汁以及藍莓花色苷等產品,形成獨具當地特色的藍莓產業集群,以“小藍莓”撬動“大產業”,從而達到實現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目的。
宣城:全力建設廣德康養基地
滬皖合作共建長三角(廣德)康養基地是 2023 年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確定的21個重大合作事項之一,宣城市也將該項目作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一號項目”推進。
“我們已經梳理提出需要安徽和上海支持政策事項清單,正積極對接,爭取支持政策早日出臺。”宣城市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結合加入上海大都市圈契機,爭取將廣德康養基地納入上海大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重要空間單元。下一步將全力保障康養基地項目順利實施、早日建成。
此前,宣城已經舉辦首屆長三角(廣德)康養產業對接會,形成了一批合作成果。在基礎設施方面,實施基礎設施提升、鄉村美化工程,加快推進G50滬渝高速改擴建、鳳凰山水庫、S459廣安路工程等重大項目建設,全力創建盧湖竹海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完成120余公里“竹鄉畫廊”旅游風景道建設,串聯290余個自然村、8個A級景區。同時,加大廣德市醫療衛生、文化休閑、教育培訓、政務服務等場所改造升級,全面推廣適老化設施改造,提升服務供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