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印度維薩卡帕特南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4屆執行理事會上,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公布。其中,我省七門堰調蓄灌溉系統等我國4個工程入選。
七門堰是位于舒城縣境內杭埠河中段的引水灌溉工程,距今約2200年,史稱“七門三堰”。
七門堰所在的舒城縣位于大別山東麓、巢湖之濱的江淮地區,復雜的地形地貌,讓舒城縣呈現出山區易發山洪、崗丘地區易旱、平畈地區易澇的特點。這也讓七門堰調蓄灌溉工程具有與眾不同的結構形式。
堰渠的規劃大有文章。在取水樞紐的規劃上,七門堰古代調蓄灌溉系統選擇在河流由山谷進入平原的“谷口”地段修建。這個位置上,河床由窄變寬,坡度由陡變緩,在此布置取水樞紐,不僅便于因勢利導控制水流,又方便施工。七門堰灌溉渠線的規劃充分利用了地形條件,沿一定等高線行進,保持適當的輸水底坡,滿足自流灌溉控制水位高程,合理規劃布置陂、塘、垱、渠、溝,以保證最大的灌溉范圍。工程利用了杭埠河沖出谷口的水勢,又利用了大別山余脈一直向東北延伸的自然地勢,在江淮之間形成了一條設計科學、布局合理、縱貫舒城的水道,水自西南而東北地輸送,形成一個自流灌溉系統。
新中國成立后,舒城縣政府將七門堰灌區與杭北干渠溝通合并為杭埠河灌區,后與淠史杭灌區融為一體,發揮了灌溉、防洪、抗旱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