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己。黃山九龍峰自然保護區探索保護新模式,成為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張“名片”。從30年前經歷林木砍伐、生態功能下滑之痛,到探索共建共管、重振“華東物種基因庫”美譽,這里折射出安徽守護多樣物種、共建美好家園的堅定決心和務實行動。近日,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夯底:生物物種多樣性不斷恢復
一場豪雨初歇,山間霧氣氤氳,流水潺潺,空氣中彌漫著花草的清香。晶瑩的水珠斷斷續續從參天大樹的綠葉上滑落,高處茂密的森林里不時傳來動物的低吠聲。
這是記者前不久到訪黃山九龍峰省級自然保護區所見的雨后山景。九龍峰自然保護區位于黃山西海、宏村古民居、太平湖風景區三角地帶的中心位置,年平均溫度15.5℃,境內古樹參天、峽谷幽深、飛瀑流泉,被譽為“華東物種基因庫”。
在九龍峰自然保護區管理站副站長陳曉春的帶領下,記者沿著山路探訪。在緩沖區外圍的梓木宕,6棵高大挺拔、昂立一排的古樹映入眼簾?!?株榧樹,1株小葉青岡,平均樹齡400歲?!标悤源航榻B起保護區“家底”如數家珍,保護區總面積27.2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97.6%,擁有高等植物1295種,珍稀保護植物42種,脊椎動物289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35種。
環境好了,珍稀動植物也多了?!跋А倍嗄甑囊吧坊?、平胸龜、鷹雕等物種,近年來在紅外相機鏡頭下或科研人員野外調查中被發現。黑麂、鬣羚、大鯢、短萼黃連等動植物種群全面恢復。
九龍峰自然保護區物種多樣性不斷恢復,是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個縮影。
我省地處中國南北過渡地帶,跨暖溫帶、北亞熱帶、中亞熱帶和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境內山丘、平原、湖泊鑲嵌交錯,自然生態景觀具有高度的異質性,有著豐富的生物物種和遺傳資源。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2022年3月在全國率先印發實施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意見,推動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江淮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各類生態系統功能、物種多樣性不斷恢復?!笔∩鷳B環境廳副廳長席峰介紹,目前,我省林木種質資源普查登記名錄有1300余種,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收集達5481份;中國特有的“活化石”揚子鱷野外穩定種群數量已超過1000條,長江生態的“晴雨表”長江江豚在安徽段種群數量增長明顯;東方白鸛、黃嘴白鷺等眾多“鳥中國寶”從“初現”到“頻現”安徽,“用翅膀投下了生態贊成票”。
探索:“三駕馬車”推動多方共贏
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黃山九龍峰自然保護區共建共管實踐,入選了2022年生態環境部生物多樣性優秀案例。
如今的九龍峰自然保護區植被茂盛,物種豐富。然而在30年前,這里也曾經歷過林木砍伐的“陣痛”。20世紀90年代以前,這是一片國有采育場,林場職工和家屬一度超過200人。多重因素下,九龍峰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水土流失現象加劇,云豹、豺等肉食動物幾乎絕跡。
當地政府痛定思痛,1992年以后逐步停止天然林采伐,解散該林場,在原有林區補種檫木、杉木、毛紅椿等。得益于“家底”厚實,生態系統很快恢復。2001年4月,九龍峰省級自然保護區正式設立。
近年來,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當地政府探索新路徑。2018年,九龍峰自然保護區引入公益保護組織和社會企業參與當地生態保護,經過4年多實踐,探索出“政府主導、公益組織和社會企業參與”的“三駕馬車”管理新模式。
2018年,黃山市黃山區政府與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簽訂九龍峰自然保護區委托管理協議,成立自然保護中心,由保護中心負責日常保護工作。如今,在各方助力下,保護區已建成智能巡護監測管理體系,科學設立巡護路線26條、監控點11個、監測小站3個,布設紅外監測儀37臺,聘用專職巡護人員9名,實現從“單一人防”到“人技結合”的轉變。
“我們借鑒其他省份自然保護區的實踐經驗,在九龍峰形成因地制宜的保護策略,培養了一支保護團隊?!碧一ㄔ椿饡琵埛屙椖控撠熑藦堝P說。
社會企業——黃山千鳥谷生態科技公司的加入,則為當地建立“靠山吃山”的綠色經濟模式。千鳥谷公司發展民宿旅游、稻蝦米基地和研學旅游等生態友好產業,帶動自然保護區周邊農戶獲得住宿、餐飲、土特產銷售、勞務用工收入近500萬元。
“生態保護從來都不是某個人或組織的獨立行為,需要把各方面都動員起來?!标悤源航榻B,在“三駕馬車”模式下,管理站抓綜合管理與協調,建立資源保護管理責任體系;保護中心抓保護與監測,建立智能巡護監測管理體系;企業抓經濟,發展民宿旅游、農特產品和自然教育等生態友好產業。社區共管機制助力鄉村振興,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社區經濟發展“共贏”,實現“不砍樹,能致富”。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在展示九龍峰“生物多樣性優秀案例”時給出的評價是,“三駕馬車”保護模式的建立,為社會公益組織參與自然保護地管理提供了參考和依據,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路徑上作出了有益探索。
聚力:美麗安徽建設提質增色
九龍峰自然保護區探索“三駕馬車”保護模式,成為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張“名片”。
近年來,我省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從四個方面發力——完善法規政策體系、構建空間保護體系、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發動社會廣泛參與。
完善法規政策體系,出臺全國首部省級林長制法規——《安徽省林長制條例》,修改20多部涉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規和規章,印發加強長江(安徽)水生生物保護等實施意見,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構建空間保護體系,全省擁有“大別山”和“黃山—懷玉山”2處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全省共建有自然保護區109處,初步建立了全省自然保護地體系。布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格局,開展“四廊兩屏”建設,推進“五大森林”行動,實施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提升。
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我省于2021年在全國率先開展自然保護地省級專項督察,持續深入推進“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專項行動,開展“長江禁捕”專項行動、打擊野生動植物違法犯罪“清風行動”“網盾行動”等,全力維護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安全。
發動社會廣泛參與,《安徽九龍峰省級自然保護區共建共管》《岳西縣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共同富?!?個案例成功入選生態環境部首批40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秀案例。生物多樣性守衛者、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歙縣管理站王山青被授予第三屆“中國生態文明獎”先進個人,南陵縣野生動物保護志愿者盛學鋒入選全國百名“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先進典型等。
“我們將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主流化進程,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安徽提質增色?!毕灞硎?。
根據計劃,我省將謀劃編制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行動計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方案,推動將生物多樣性的多重價值逐步納入全省法規、政策、規劃進程;啟動全省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觀測和評估,加強生物多樣性野外觀測站點建設;建立生物多樣性特色區域品牌,在黃山、大別山等區域培育并建設生物多樣性體驗地、展示中心等工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