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則啼笑皆非的故事:
一只小鳥整日在天上飛,接受雨水的洗禮。久而久之,它便覺得水從天上來。
有天,它看到老鼠在地上打洞,疑惑不已:“你這是要干什么?”
老鼠答道:“我在挖井,地下有水”。
小鳥笑得前仰后合,譏諷老鼠太傻,不知道水在天上,居然在這里做無用功。
老鼠無奈出言解釋,可誰知它越說,小鳥偏越來勁,甚至召集了一千只鳥來聯合抗議。
生活當中,不乏像這些小鳥一樣的人:
明明略懂皮毛,卻總喜歡對人指手畫腳;
明明胸無點墨,卻偏愛在眾人面前吹噓炫耀。
就像有句話講的:你對世界的態度,就是你認知水平的體現。
越是無知的人,越喜歡賣弄自己。
宋朝有位叫鐘弱翁的縣令,書法奇爛,卻偏偏自命不凡。
無論走到哪里,都要對匾額的題字挑三揀四。
有一次,他當著眾人,對一處落滿灰塵的閣樓題匾犀利批駁,并命人將自己的作品換上。
可直到眾人摘下匾額,并擦去浮塵后,才發現:落款處竟然寫著一代大師顏真卿的名字。
見此情形,鐘弱翁尷尬得無地自容。
很認同一句話:“知識上的聾,會導致精神上的啞?!?/p>
生活中,越是認知貧乏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對自己產生迷之自信。
今年春節,我參加了小學同學聚會。
才剛走到包廂門口,就聽到了大成在里面高談闊論的聲音。
原來,大成去年夏天去了深圳闖蕩,走出小城市的他,心態隨之膨脹了起來。
他吹噓著自己在“高級餐廳”請客戶吃飯的經歷,講述著自己交往的圈子,都開著何種豪車。
有人想插話聊幾句,大成便馬上用一副“你不懂”的神情,將對方話茬打斷。
看著同學們漸漸啞然,大成洋洋得意。
殊不知,他所說的高級餐廳和豪車,只是普通收入人群的標配。
而自以為是焦點的他,實則是大家心里的笑點。
有人說:自以為是,是思想生命的一種病態。
現實當中,總有人稍有一點小成績,就滋生出無限的自豪感:
讀了幾本書,就認為自己博古通今;
賺了點小錢,就開始目空一切;
工作早了幾年,就覺得身經百戰、無所不能。
殊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自己的那點小聰明,根本無足掛齒。
行走世間,看得起別人的斤兩,掂得清自己的分量,才是一個人最大的清醒。
你知道500年前的世界地圖,是什么樣的嗎?
很多人一定想不到,當時,亞非歐大陸幾乎占據了上面全部的位置。
因為在那時繪制地圖的歐洲人看來,亞非歐大陸就是一切,關于地球的所有認知,自己已然了如指掌。
直到33年后,發生了一件轟動世界的大事——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
歐洲人這才明白,自己過去的想法有多么可笑、膚淺。
所以,他們就此改變了地圖繪制方式:開始在版面上大量留白,以此表示自己的“無知”。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如此:
你覺得自己知識儲備夠豐富,不曾想總有人比你見識更廣;
你覺得自己工作能力足夠強,但總有人比你更優秀,更專業;
你覺得自己見過許多世面,但總有層出不窮的新鮮事物,讓你無所適從。
人生就是這樣:
覺得“普天之下舍我其誰”的時候,往往是自己眼界太窄、認知和底蘊不夠;
而眼界越廣,便越懂得自身的渺小,越會對世界存一份敬畏。
一年冬天,有位企業家登門拜訪金庸,看到家里滿是藏書,稱贊不已。
不曾想,金庸卻擺擺手解釋自己“其實沒看多少”。
見此情形,企業家瞬間自信了起來。
他開始談歷史,談戰爭,談文明,并貫連當今的發展趨勢,開始預測未來風口。
可漸漸地,他發現事情似乎不太對勁:
因為無論他講什么,金庸都一清二楚,甚至還能補充出自己書架哪個位置的哪本書里,寫到了這次事件。
企業家感覺有點慌張,繼續試探:“你從沒去過桃花島,怎么知道有桃花島?”
金庸更是信手拈來:“東海地圖里有這么一個島嶼?!?/p>
多年后談及這段經歷,企業家依然為自己的莽撞和無知慚愧不已。
《中庸》寫道:“水低為海,人低為王。”
人生最大的牢籠,就是“我執”太重。
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習慣扮演一個“施教者”,很容易停滯不前、固步自封。
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放低姿態,沉淀自己,向內求、向外修。
知乎上有則提問:“影響一個人成長的底層要素是什么?”
有人回答:“認知力的高低?!?/p>
蛻變不是透過沖突,而是透過覺知。
人只有突圍現有的認知圈層,才能沖破眼前的迷障,窺見人生的更多可能。
那么,如何實現認知升級?不妨參考這三點:
一、反躬自省
你有沒有發現,很多人遇事的第一反應就是抱怨:
成績不好是老師水平差,業績難看是同事拖后腿,感情不順是伴侶不體諒……
他們永遠都在吐槽,都在發牢騷,總覺得自己無可挑剔。
但在很多時候,與其問責別人,不如完善自己,積極掌握事情的主動權。
在自察中自知,在改變中蛻變,才能突破自己的認知層級。
二、極度開放
《原則》一書,曾多次提到“極度開放”原則:
經驗往往會帶來思維的束縛,主動突破心智框架,才能拓展出全新的見解。
生活當中,也多是這樣的情況:
有人死守線下經營,生意慘淡到不忍直視;
有人搭上直播快車,反而賺了個盆滿缽滿;
有人重復過去的工作,最終被殘酷淘汰;
也有人不斷迭代技能,提前占據了下一片藍海。
機會永遠都在,前提是你要有開放的頭腦和心態。
凡事別給自己設限,才能讓路越走越寬。
三、終身學習
曾在網上刷到一段爆火的視頻:
一場學術研討會上,有位滿頭白發的老人邊拍照邊做筆記,格外引人注目。
有人以為老人是“新生”,所以這么拼。
殊不知,74歲的她曾是大學教授,不僅發表過許多專業論文,更著有多部教材。
世界從來瞬息萬變,想要不被取代,就要在成長中時時銳化自己的競爭力。
保持思維活躍,迭代專業技能,與優秀的圈層保持鏈接與同步。
成長型思維,才是這個時代真正的“鐵飯碗”。
古希臘的戴爾菲神廟上,刻有兩句傳世名言:
第一句是:認識你自己;第二句是:凡事勿過度。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于把自己囚禁在方寸的認知之間,卻還沾沾自喜。
要知道,世界山高水闊,我們所見的不過其中一隅;
時代瞬息萬變,你我唯一能確定的,就是自己的無知。
愿我們都能勤思考、常學習,打破思維的桎梏,實現人生的破局。(作者:六月安夏 來源:帆書 原樊登讀書(ID:readingclub_btf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