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最早是以情緒和人交流的:新生兒生下來用哭聲呼喚成人的照顧,當寶寶吃飽了在睡夢中會顯露出甜美的微笑,說明他很舒適。嬰兒從2~3個月開始,他的情緒不僅受生理需要調節,也受心理需要的控制:2個月開始,當成人逗引時會出現應答性微笑;這種微笑發展愈來愈頻繁,3個月時會“啊 呀”發聲;當成人離開時他的微笑停止,會發出某些聲音或用眼尋找父母,希望父母和他面對面逗笑玩:如果成人不應答,孩子會哭泣,情緒低落。因此,為了發展嬰兒愉快和穩定的情緒特征,父母盡可能多地和嬰兒接觸,與他玩耍,同他說話,給他唱歌,包括那些看起來不太費事,也不太哭鬧的孩子。不可因為孩子天性安靜而讓他一個人待著,被忽略的孩子同樣會出現“淡漠人生”的情感。
父母日夜照顧嬰兒,在滿足他的吃睡和身體舒適的需要的過程中,嬰兒逐漸對照顧他的成人產生依戀感情。如果能培養安全依戀型的孩子,容易養成穩定的情緒,因為他對成人有一定的信賴感,不怕父母離開,所以他是快樂和安靜的。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感情不是一貫的,有時對孩子親近,有時突然“不告而別”或欺騙孩子,不履行諾言,當孩子因此而十分痛苦或反抗時,又十分粗暴地對待,或者對孩子的情感需要采取冷淡的態度,這會形成不安全依戀型。這些孩子會變得易生氣、急躁、多疑、焦慮、擔心、不肯探索周圍事物、不愿接觸生人,因此,在認知和社會交流技能發展方面均受到局限。這些孩子平時很少有愉快的情緒,表情呆板,是因為他們發出的感情信息會受到冷落,為了避免遭受缺乏溫暖的回報的痛苦而采取冷漠的預防措施,像很多福利院的孤兒常常有這種表現。
所以,父母應注意在孩子不同年齡段的不同情緒要求,給予不同內容的感情照顧,幫助孩子適應成人社會中對他來說不可避免的環境要求,這將有助于逐漸培養孩子樂觀而穩定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