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房工作8年,不記得對多少產婦說過“恭喜你,當媽媽了!”但這句話卻并不適用于所有產婦。
相關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約有400萬圍產兒死亡,其中300萬屬于妊娠晚期死產。
一些因胎兒異常引產或保胎失敗的產婦,她們孩子的降臨不是新生,而是母子緣分的戛然而止。
嬰兒出生后的啼哭聲也不再是人人期待的事情,對于她們來說也許是一輩子的傷痛。
這些不能正常出生的孩子,我們稱他們為“再見天使”,而這些“再見天使”的媽媽承受的痛苦遠比我們想象得
要多,且容易被忽略。
(圖片來源:電視劇《機智的醫生生活》,截圖自韓劇TV官方網站)
我還記得2016年的一個夜班,凌晨4點,有一位懷孕5個多月的的雙胎孕婦急診入院,經檢查:宮口開全,已失
去保胎機會,急入產房。
她不停地說:“給孩子準備好的小衣服都在這兒,粉色藍色都有;孩子這么小需要在保溫箱住多長時間?我們需不
需要準備奶粉和尿布?”
我吃驚于孕婦對孕期知識的貧乏,婉轉地告訴她:“孕周太小,成活幾率不高。”
她聽后瞪大雙眼,不再說話。
進產房15分鐘后雙胎娩出,她撫著自己的小腹問了一句:“我的孩子就這樣沒了嗎?”
她的雙眼立即噙滿淚水,在旁的醫生不斷安慰她。
我和我的同事像對待足月新生兒一樣給他們擦干、斷臍、稱體重、穿好小衣服,動作鄭重且緩慢,像是在舉行什
么儀式。
當我將剩下的小被子放回待產包時,產婦哽咽著說:“這些都不要了,這是第二次試管,以后應該也沒機會
了?!?/p>
曾經還有一位因胎死宮內而須引產的準媽媽對我說:“我很疼,但我不想用無痛,我虧欠這個孩子,我就該吃這
份苦。”
每每聽到這樣的話,我都有種深深的無力感。
雖然我們常說“有時去治愈,總是去安慰”,可面對這些也曾滿懷欣喜地準備迎接孩子到來的母親,我不知該怎
么去安慰。
(圖片來源:電視劇《機智的醫生生活》,截圖自韓劇TV官方網站)
近年來超聲診斷技術不斷發展,許多胎兒的結構異常在孕早期就能得到較為準確的診斷,再加上環境等多種因素
影響,因胎兒先天缺陷或死胎而引產的婦女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
圍產期死胎或死嬰是對孕產婦及其配偶一次強力的精神創傷性事件,會給孕產婦及其家庭帶來強烈而持久的悲傷
和破壞性心理問題,主要包括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抑郁、焦慮、復雜性哀傷、社會恐懼、消極認知等。
研究發現,胎兒異常引產事件是產后抑郁的主要誘發因素之一,并且會對再次妊娠產生不良影響,是再次妊娠圍
產期出現焦慮、抑郁的重要預測因子。
與未失去孩子的母親相比,失去孩子的母親患抑郁癥的機率增加了4倍,患PTSD的機率增加了7倍。不良的
妊娠史所引起的心理焦慮可一直持續到下次成功妊娠。
(圖片來源:電視劇《機智的醫生生活》,截圖自韓劇TV官方網站)
然而,“再見天使”的媽媽的遭遇及所面臨的心理問題,并沒有引起相應的重視。
這些產婦由于對胎兒的負罪感、對家庭的負疚感,在面對引產事件時多呈回避與偽裝的心理,不愿得到親友更多
的關注。
而家屬因缺乏相關的理論基礎和支持技能,僅以“你還年輕”“想開點”的簡單安慰代替深層次溝通,或直接回
避相關話題,這種盲目、退縮、簡單的態度會使孕婦患抑郁癥的風險增加5倍。
在臨床工作中,針對引產產婦的相關制度和工作流程還沒有明確,醫護人員對此類產婦的關注相較于正常孕足月
的孕婦也要少很多,出院后的追蹤、回訪更是少之又少。
筆者在與國外同仁的交流中發現,他們的很多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在此和大家分享。
一、產前
1.“再見天使”的媽媽住院時,安排曾受過專業悲傷支持訓練的護理人員進行一對一的護理服務。
2.護士對這些孕婦及其家屬進行初步的心理評估和情緒安慰,同時詳細解說引產、分娩的流程及其他可能性,告
知產婦因孕周的關系胎兒產后的形象與嬰兒不同。
3.給“再見天使”的媽媽安排單間病房及產房,房間位置靠近角落,少喧鬧,產后不更換房間。
4.病房門口設有專門的警示標識。
二、產房
1.鼓勵“再見天使”的媽媽使用無痛分娩,使其最大程度地減輕產痛。
2.安排助產士進行一對一的助產服務。
3.產房的信息系統設置專門的顏色標記(白色),以引起工作人員的注意。
4.給死亡的胎兒準備專門的護理箱,根據胎兒父母的意愿,箱子里可以放各種紀念品,如:手鏈、蠟燭、腳鐲
等。
5.鼓勵父母與胎兒有直接親近的接觸。如果家屬同意的話,助產人員會給胎兒拍照,并會給“再見天使”準備衣
物。
三、產后
1.醫院里的社會工作人員會與產婦及其家屬進行有效溝通,了解是否需要為其提供生活上的幫助或介紹能夠提供
心理健康咨詢服務的機構。
同時給這些產婦提供一些安撫小組的聯系方式。安撫小組是由一些有著相似引產或流產經歷的人自發組成的熱心
組織,組織成員會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訴說如何面對和走出這段難熬的時期。
2.做好一周或兩周的跟蹤復查。
這些措施大多與曾巍等在《胎兒畸形選擇引產孕婦心理準備的質性研究》中的結論相一致。
在我們的實際臨床工作中,雖然很難做到一對一的護理服務,但仍有很多值得我們去稍微努力就能完成的幫助和
護理。
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對“再見天使”的媽媽多一點認識、多一絲理解、多一份關懷。
通過我們的努力,讓這些雖有缺陷但曾被父母期待的小生命得到充分的尊重,讓這段不美好的引產經歷從母親心
里的一根刺、一道影變成一束光,溫暖著“再見天使”的媽媽繼續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