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無計可施:缺失的早教
“我們從江縣的人呢,大多務農為生,一些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依靠大人外出務工,或者夫妻一方務工,一方留
在家里。而條件比較差的家庭呢,夫妻雙方都會去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交給老人。他們不是不愛孩子,而是想
趁孩子小,還不懂事,趕緊出門去掙點錢。”張海濤在電話里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所以過去我們這里根本
就沒有早期教育這個概念,老人們甚至不知道這個詞,而且也不具備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的能力和文化水平。”
張海濤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關工委(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在今年5月被委派分管
“健康童樂園”的項目后,開始了摸底調研。他介紹,他所在的加榜鄉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
西部,與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交界,多民族混居,多山地。調查數據顯示,2020年從江縣0~6歲留守兒童
3909人,困境兒童426人。
△ 正在玩泥巴的小伙伴
在近代的兒童教育理念中,0~6歲的早期發展教育尤為重要。說起從江縣的兒童發展現狀,說話有些慢,但聲音
很洪亮的張海濤在電話里打開了話匣子:“0~6歲的孩子其實是分為兩個階段的。0~3歲是一個階段,屬于早期
教育。3~6歲是一個階段,屬于幼兒教育。在2014年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時,從江縣各村鎮陸續建起了幼兒園,3
歲以上的小孩都可以順利入園,幼兒階段的教育觀念正在逐步提升。我們現在其實更多關注的是0~3歲這個年齡
段的早期兒童教育狀況。”
他曾經遇到一個孩子,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跟著爺爺奶奶長大。老人因為子女不在身邊,對孫子格外的
呵護、照顧,怕摔倒,怕打架,怕走丟,不讓孩子和其他孩子玩,不孩子讓出家門。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過度保
護,孩子已經七八歲了,仍然沒有朋友,也不會和陌生人說話。久而久之,這個孩子的性格變得孤僻、寡言、沉
默。
在張海濤接觸到兒童早期教育的這些日子里,他觀察到重養輕教、祖輩溺愛這些問題對孩子最直接的影響是無法
提高兒童的溝通能力,兒童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相對較差。
△ 許多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大的
“這種情況其實并不罕見。老人們也有明事理的,愿意支持我們的工作。但是他們歲數大了,有的連手機都不會
用,確實沒有更好的辦法。那才叫‘無計可施’。”張海濤駐村多年,這樣的情況見過不少。
兒童早期發展工作對于從江縣而言,是一個巨大的空白——其實不僅僅是從江縣,在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農村地
區,普遍都有“養”大于“教”,家庭養育能力不足,養育環境受限,兒童早期發展教育的意識淡薄等問題。何
況兒童早期發展教育,其實是一個綜合性、系統化的社會問題。
02 生命最初的1000天
有研究表明,一個人87%的腦重和80%的綜合能力形成于“生命最初的1000天”。民間常常說“3歲看大”,是
有一定道理的。
幼兒有一種獨一無二的心智能力、心理特征,叫做“吸收性心智”。可以使他/她在短短的幾年內,構建許多特
質。“吸收性心智”對外界的環境和事物不評判,不拒絕,不回應。自然而然地接納一切,并逐漸衍化成自身的
一部分。并且通過這樣的方式,達到與周圍人的平等地位,調適自己和大家共處的模式。無論身邊的人們,是滿
懷希望,還是心生怨恨,又或是不同的習俗,幼兒照單全收。人在這個時期,是不具備信息和事物的分辨能力
的。
提出“吸收性心智”的這位學者,叫瑪利亞·蒙臺梭利。她出生于1870年,是意大利著名的幼兒教育家,也是意
大利的第一位女性醫學博士和第一位女醫生。她寫于1909年的學術著作更為出名:《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
△ 意大利幼兒教育家瑪利婭·蒙臺梭利,蒙臺梭利教育法創始人
《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中特別指出了0-6歲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性。尤其0~3歲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研究表明
新生兒的大腦僅僅相當于成人的四分之一,但到三歲的時候,能達到四分之三。0~3歲是嬰幼兒腦細胞快速增
長、神經纖維髓鞘成熟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大腦發育的快慢會直接影響到嬰幼兒的智力發育。早教可以鍛煉嬰
幼兒的形象思維,開發右腦,發掘潛在能力。在這個階段,兒童的心理定型也基本完成。
兩個月的時候,嬰兒就具備吸收語言的能力,并且擁有超強的語言天賦。他們甚至可以“自學成才”,這段時間
是嬰兒的語言敏感期;孩子在兩歲左右,身體的發育就已經開始了,肢體、手眼逐漸擁有了協調能力,這一階段就
進入了動作敏感期;到了3歲,兒童的感官認知成為了他/她們對世界的主要認知手段。到了3歲以上,孩子已經可
以掌握語言的技能,擁有表達情感的能力。
△ 一位侗族媽媽正在喂孩子吃午飯
這一切都與兒童心理學有著密切的關系。不過,教育學雖然很大比重上偏向于心理的研究,但幾乎所有的研究者
都認定孩子的心理發育離不開身體發育。身心健康需要心理和身體的平行發展。一二線城市里,越來越多的人開
始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通常由家庭、社區和機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
然而,現階段我國兒童早期教育仍舊屬于剛剛起步階段,城鄉發展極不均衡。一些農村特困、貧困地區雖然已經
脫貧摘帽,但兒童早期教育仍舊處于滯后狀態。相比一二線城市兒童早期教育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的情況,西南
地區——比如從江縣,在經濟、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多重影響和制約下,兒童早期教育發展緩慢,觀念和意識仍
舊淡薄,尤其是人們對早期教育缺乏正確的認識。
△ 正在玩羽毛的兄弟倆
農村地區早期教育的缺乏會帶來非常直觀的問題。2021年刊登在《時代郵刊》一篇名為《農村教育:為了起點
的相對公平》的文章中顯示,城鄉兒童之間的差距巨大。在0~6歲兒童發育問題篩查工具——丹佛發育篩查測驗
(DDST,0~6歲嬰幼兒的智商測定)中,上海地區正常孩子的比例是90%,甘肅華池的這個比例是66%,而在貴
州畢節七星關區,這個比例只有43%。
數據可以說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這也同樣關乎農村兒童“人生起點”的公平問題。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健康體育發展中心、安利公益基金會、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
聯合發起的“健康童樂園——兒童早期發展計劃”就是一個致力于為中國農村地區兒童提供一個公平開端的公益
項目。項目為0~6歲兒童家庭提供早期發展物資包,建立家庭親子小樂園(互動游戲角),改善家庭養育環境;研發
并提供適合農村家庭的營養健康和養育課程,提高農村養育人健康意識和養育技能;定期組織集體親子活動,促進
社區建立支持互助的養育氛圍,打造健康兒童示范村等方式,為得正是降低農村兒童早期發展遲緩的風險,讓農
村兒童擁有相對公平的“人生起點”。
03千方百計,為了孩子們的“最初一公里”
26歲的李梓是個東北姑娘。她從貴州一所大學的教育專業畢業之后,選擇留在了貴陽。后來,她來到從江縣丙妹
鎮老或村中心幼兒園擔任幼教老師。一個外地的大學生,每天從早到晚在山村里生活,不到兩周的時間就和當地
的孩子們打成了一片。當地的老人都有些驚訝。剛開始,李梓和老人們因語言不同,有些交流上的障礙。但是很
快,會說普通話的年輕侗族媽媽們就接納了這個大學生。
每個月,她都會去村子里面組織一場社區活動。最近的一次社區活動,李梓帶著孩子和家長們一起做了個名為
“彩虹傘”的游戲,在這個游戲中,大人們和孩子們會合力高舉大大的彩虹傘,當傘舉起的時候,孩子們依照游
戲規則,在傘下鉆來鉆去。這是“健康童樂園”開展的社區親子活動的一部分。
△ 李梓正帶著家長和孩子做一個名為“彩虹傘”的游戲
0~6歲的兒童正處于大腦發育和社會情感建立的關鍵時期,特別是兒童進入學步期后,有好奇心,會更加活躍。
他們需要大量的機會聯系和發展新的技能,在豐富、安全、可靠且足夠靈活的環境中建立自己對社會的認知,并
同他人建立情感關系。
游戲是兒童發展的最高階段,也是促進兒童情緒社會性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影響著兒童的認知、學習、身體發
展和整體健康,對兒童的成長至關重要。因此健康童樂園項目設計了各種各樣的社區親子活動,均邀請養育人和
兒童共同參與,在社區范圍內建立積極正向的育兒氛圍。
除此以外,健康童樂園項目中還有名為“家庭小樂園”的計劃。“家庭小樂園”計劃充分吸收育兒專家的建議,
綜合考量兒童早期發展的成長規律,為每一個項目家庭提供了包含的家具、玩具、繪本在內的三類十九件玩具,
還有軟包裝墻貼、兒童友好爬行墊、兒童玩具置物架等,構成了“早期發展物資包”。
△ 三平米的“家庭小樂園”
實際上,農村孩子并不缺玩耍的條件——玩泥巴、吹樹葉、抓石子也可以玩得不亦樂乎。但是農村孩子普遍在成
長的過程中缺少“親子互動”環節。“早期發展物資包”的目的,是創造一個半封閉式兒童友好的游戲空間,營
造衛生、獨立、安全、舒適、兒童視角的親子游戲環境,滿足農村地區孩子及養育人的親子互動需求。
親子間的互動會直接影響兒童初始社會化與心理發展的程度。在包含健康、家庭情感、教育啟蒙、生活技能、音
樂、繪畫、文化等多個子領域的游戲中,兒童會模仿家長的言行舉止,加深對他人行為及心理狀態的認識。另
外,在游戲中,家長鼓勵、糾正兒童的行為,為兒童提供了一種即時的反饋,也會提高兒童對他人心理狀態認識
的正確性。參與游戲的過程中,與兒童分享積極的情感,產生交流,會對兒童心理發展產生正向的影響。兒童在
模仿養育人的動作、聲音、表情。在游戲過程中,會有愉快的感受,在他/她們需要的時候,給予擁抱和安慰,
給孩子帶來歸屬感和信任感也尤為重要。
△ “早期發展物資包”里的圖書《毛毛蟲吃什么呢?》
圖書和工具的缺乏是影響貧困農村地區兒童早期發展的獨立危險因素,會顯著增加兒童發育遲緩的風險。鄉村家
庭內普遍缺乏適宜的玩具、教育,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兒童的早期發育,使得兒童在言語、運動、認知、社會等方
面的能力發育遲緩。“早期發展物資包”正是這樣親子游戲的載體,是兒童早期發展階段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最
有效的工具。
張海濤遵從有適齡兒童的家庭自愿報名、家中至少有一位大人可以熟練使用手機的原則發放“早期發展物資
包”。總共涉及從江縣的10個鄉鎮37個村,其中有5個社區71戶。張海濤說:“從江縣是全國第一個試點縣。我
們分三批來分發,前期幾個村的社區親子活動已經順利開展起來了,而且開展的效果非常不錯,得到的反饋也都
很好。”
張海濤去一些拿到物資的家庭做家訪時,欣慰地看到家長建立起了這個三平米的小樂園,會用這些玩具互動,會
拿起繪本給孩子講故事。用他的話說,“大人小孩在一起玩得很開心”。發放物資雖然有點辛苦,但并不難。對
于張海濤來說,最需要時間、耐心、也最難的工作,是轉變人的思想,讓大家早日樹立起正確的早期教育觀念。
△ 志愿者們來到老鄉家里,協助搭建三平米的小樂園
張海濤現在最常做的一件事,是將育兒的觀念講給父母們聽。去民族村宣傳就和基層政府的民族同志一起前往,
翻譯給父母們聽,一遍一遍苦口婆心地宣傳兒童教育理念。這個工作很辛苦,但張海濤覺得,只有當他們真正的
理解,接受這個理念,才會真正的支持“健康童樂園”項目的開展。
“不要小瞧社區親子活動的開展,活動的好處是很大的。這個社區啊、村莊里的氛圍慢慢就好起來,然后慢慢的
大家都會來參與,因為熱鬧,好玩。我們用這樣的方式,就可以繼續開展工作。”張海濤作為基層干部,深諳一
些工作的推進方式。在鄉村做宣傳,絕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生動、活潑,讓家長們看得見,也摸得著。這項工作
已經進行了半年,讓張海濤最難忘的是孩子們的笑臉,他覺得一切的辛苦都值得。
那些年輕的家長們以后也能在線收看營養健康方面的講座和兒童養育的課程,隨時隨地提高健康意識和養育技
能。張海濤也正在打算未來要好好地利用互聯網,比如建立個視頻號來向更多的鄉親們傳播早期教育的理念。
“這些年,村子里的幼兒園建起來了,公益項目也來了。信息發達了,人的素質在提高,大家的觀念也在轉變,
不僅在意孩子的學校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孩子小時候的性格培養,一些傳統育兒觀念里錯誤的東西也逐漸被拋
棄,這是個好現象。”張海濤覺得,一切都在慢慢變好,“等這些孩子以后長大了,會有更多的選擇人生的機
會。”
公益從來不是一個人的公益,社會的問題還需要全社會來一同解決。通過促進兒童早期教育的發展,降低農村兒
童早期發展遲緩風險,從根本上切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才是“健康童樂園——兒童早期發展計劃”這個公益項目
的根本目的和意義。
可以平凡,也要優秀。
農村兒童的早期教育是孩子們人生的“最初一公里”。一個公平的起點,為農村的孩子們提供一個創造更美好人
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