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接觸過語言刺激的嬰兒,即使他的腦發育正常,也可能成為聾啞兒。生活在不發達地區的聾啞父母家庭的嬰兒,因為沒有語言刺激的生活環境,常常不能獲得正常的有聲語言。所以,嬰兒雖然不會說話,我們也應把他當成一個懂事的大孩子,經常和他交談。
全世界的父母和小嬰兒說話似乎都用相似的方法,即聲調較高,速度較慢,短語間有較長的停頓,較多使用重復的話語表示親昵,如“寶寶”“媽媽”“娃娃”等,因為較高頻率的聲音適合于嬰兒早期聽覺的適應范圍。爸爸的語聲和媽媽的語聲相比較,嬰兒更加喜歡媽媽的語聲。語聲的重復、音節間的停頓和緩慢的速度有助于嬰兒去確認、分析和記憶。隨著嬰兒成長,父母可以逐漸過渡到用規范的語言促進他們的聽力發展。
大人和嬰兒說話的姿勢很重要,如爸爸指著媽媽說:“看!誰來了?媽媽!”這種姿勢對嬰兒的認知和社會行為的發展會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