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林清玄很喜歡買花。
有一次,他聽到一個賣花人說,越是顏色艷麗的花,越缺乏芬芳。反而越是素凈的白花,越有清麗的香味。
于是他在書中寫道:
“人也是一樣,越樸素單純的人,越有內在的芳香。”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其實也是如此。
越是簡單的人,越值得深交;
越是純粹的感情,越值得珍藏。
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的真心
作家@桌子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桌子的母親曾經和一個阿姨走得很近,阿姨很會說話,經常逗得桌子的母親開懷大笑。
可是沒過多久,母親就不再主動找這位阿姨聊天,再然后,兩人甚至斷絕了往來。
桌子不解,問母親到底是什么緣故。
母親講了這樣一件小事。原來,桌子的母親和那位阿姨曾經合伙做過一次很小的生意,賺了點小錢,于是兩人商量好平分。
但是有一天,那位阿姨偷偷在賬目上做了一些手腳,貪了一些錢,被桌子的母親無意中發現,并且有明確的證據。
也就是說,賬目上她要貪錢,分紅也要分錢,過于算計和精明。
雖然錢不算多,卻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城府。
母親知曉后,并沒有揭穿她,只是默默地趨于遠離。
事后,母親對桌子說:“不要和太復雜的人走得太近。 第一個,你和她相處會很累,第二個,你根本不知道對方懷有什么心計。”
老話說:“唇槍舌戰不可怕,只怕人心兩面刀。”
在一段關系中,我們最害怕的,不是真心換不來真心。而是被刺傷后,才發現自己將感情給錯了人。
有時候,你付出全部,卻只是對方眼中的籌碼; 你掏心掏肺,于別人而言不過也是一場交易。
經歷多了才明白,那些在你看來彌足珍貴的情誼,在復雜的人眼中甚至不值一提。
把時間浪費在不值得的人身上,是對生命最大的辜負。
簡單的人,最值得深交
《論語》有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看多了遮遮掩掩的套路,才明白簡單坦誠的可貴。
楊絳和錢鐘書初識的時候,錢鐘書上來就很直白:“我沒有訂婚。”
楊絳聽完,大大方方地回了一句:“我也沒有男朋友。”
一句一答間,成就了一段傳頌一時的佳話。
在和錢鐘書相愛之后,曾經追求過楊絳的費孝通聽說了這個事情。
他特意跑來找楊絳聊了一番,但楊絳明確地拒絕了他。費孝通仍不太死心,用了一個迂回的辦法,他問楊絳,兩人是否能做朋友。
楊絳在感情一道的做法一貫是:喜不喜歡,直接指出,絕不拖泥帶水。
費孝通這話說出來,楊絳便知道他想一點點潛移默化地感動她。
于是誠懇而堅決地告訴費孝通: “朋友是可以的,但如果以此當成往男女朋友發展的過渡,那是不可能的。”
費孝通聽罷楊絳的這番話,雖知自己已經沒有希望了,但是心里對楊絳卻生出幾分敬意來。
后來,世事動蕩,很多人都慢慢斷了聯系,費孝通卻和楊絳、錢鐘書夫婦結下了一生的友誼。
最好的關系,應當如此。
沒有虛情假意的套路,只有誠實坦率的真心; 沒有小心翼翼地試探,只有推心置腹的理解。
正如《莊子》所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人與人相交,貴在真誠,贏在人品。
復雜的人工于心計,簡單的人卻始終捧著一顆真心。
人生路上,和簡單的人同行,才能踏實心安,從容不迫。
余生不易,和簡單的人在一起
作家馬德說:
“生命之于這個世界,最幸福的存在,不是喧囂和繁盛,而是簡單和自由。 簡單,是少有依附;自由,是無人糾纏。”
一段舒服的關系,莫不如是。
不需要你費力維系,也不需要你刻意迎合,只需要自在地做自己。
金庸曾經給蔡瀾的書寫了一篇序章,里面提及他們兩人之間的友誼。
他回憶起二人每每相聚,便一同讀書,談古論今,好不快活。只要和蔡瀾在一起,生活的繁雜和庸俗就通通拋之腦后,剩下的只有日常的簡單和純粹。
有時,他們同游世界各地。蔡瀾從不抱怨食物不可口,不抱怨汽車太顛簸,不抱怨女導游不美貌。
有時,他們去不同的旅社食肆。 最低劣辛辣的意大利土酒,蔡瀾能喝得津津有味;新加坡大排檔上的小吃,他也能品嘗出不一樣的滋味。
從前金庸身體康健,兩人會一同吸煙,自從心臟病犯了以后,煙不能吸了,卻依舊喜歡待在蔡瀾身邊。
兩人常常在宴飲上悄聲說些他人不中聽的話,以此為樂,消磨時光。不聊金錢利弊,不攀富貴榮華,不附名譽聲望。
簡簡單單地相處,拼湊起了一段為世人津津樂道的絕佳友誼。
作家蘇芩說:
“ 到了現在這個年紀,誰都不想再取悅了。跟誰在一起舒服就和誰在一起,包括朋友也是,累了就躲遠一點。”
生活,本就不易。
與其勉強自己花費力氣去迎合別人的虛與委蛇,不如和簡單的人在一起。
開心的時候,可以一起肆無忌憚地狂歡,煩悶的時候,可以毫無保留地敞開心扉,難過的時候,可以放心依偎彼此的肩膀。
無論何時,能夠放下所有的防備,舒舒服服地做自己,就是最美好的狀態。
黑格爾說:
“ 最偉大的真理最簡單,同樣,最簡單的人也最難得。”
年少時,我們不明白這個道理,于是總是用一片真心,去換一身遍體鱗傷。
見多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才逐漸明白,那些復雜的人,只能陪你走一程,不能陪你走一生。
簡單的關系,才能長久;簡單的人心,才值得深交。
往后余生,愿你能所得皆善意,所遇皆良人。
和簡單厚道的人,一路同行,將后半生過的美滿而豐盈。
作者:張又年
來源:國學文化(gxwh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