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成功源于燈光師、攝影師對光線的巧妙運用。而所有的照明光線都來自自然界。陽光和天光,攝影師偶爾介入環境反射光。紐約的陽光與中國的陽光并不存在照明差異(個別污染嚴重地域除外),攝影師的巧妙運用完全是對光線規律和造型的熟悉。這并不困難,特別是對于自然光光照明……
白晝時分的戶外自然光,都是直接或間接的來源于太陽。無云的晴天是陽光完全直接照明,多云天氣為陽光直接照明加云層散射光結合,陰雨天為全部間接散射照明。間接陽光一般被稱為天光。不同天氣的照明造型效果不同,原因在陽光和天光的比例。接下來,按照天氣規律依次分析戶外攝影的照明造型。
無云的晴天。光線完全來源于太陽的直射,按照邏輯分析,它形成的造型效果為照射角度集中,受光面與陰影面的亮度差很大。但事實上卻并不能一概而論。比如早晨、黃昏的陽光就顯得柔和,且呈暖調;午間或接近午間的陽光則呈現出上述的推理造型。來分析其中的原因:
日出和日落時分,太陽與地球距離最遠,光線要經過很長的行程才能到達地表。傳播的過程必然經過海面的大氣,空氣中眾多的水分、塵埃阻擋了短波藍光的傳播,長波黃紅光則能繞過空氣介質,所以早晚的光線呈現暖調。使用攝像機表現出日出日落的氛圍,忌校正白平衡,使用陽光白平衡才能還原為偏黃色調。空氣介質除了阻擋短波光還起到柔化光線的作用。早晚的陽光并不像正午那樣刺眼,在它的照明下被攝景物的亮暗面的反差柔和,暗部不像午間一樣黑成一片。在一般的非刻意強調午間氛圍的影片拍攝中,它是最佳的照明光。攝影師挑對了時間,還要斟酌光線與鏡頭的角度,這點我們下章節去談。
午間的光線在攝影中一般指上午10點至下午4點的時間區,夏季會擴大。這個時間段,太陽居于攝影師頭頂,陽光傳播行程較短,色溫標準,各種景物的色彩表現的非常到位。拍攝水平面的景物,如草地、沙漠等能獲得非常好的效果,照明均勻,色彩明亮,畫面通透。但拍攝垂直面的被攝物,如站立的人,畫面就讓人倒胃口了。
在被攝主體為人物時,這種光線稱之為頂光。在頂光的照射下,凸出的部分受光明顯,而凹進的部分幾乎不受光。畫面反差強烈,人物的眼部下方暗區形似眼袋,鼻子和下巴下方都有大塊的投影,破壞整體美感。整個畫面還給人炎熱感,如此來拍攝工人題材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對普通畫面卻是消極的。
頂光在通常情況下并非一無是處,攝影師利用它的強度營造輪廓,再以強力閃光燈補光于面部,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但在電視攝影中很難去尋找如閃光燈一樣強功率光源,通常的內置LED照明非常有限,除非要刻意表現午間的炎熱,一般不建議使用頂光。
多云天氣的光線是直接陽光與間接天光的結合。它們的比例與云層厚度、云層與太陽的距離有很大關系。云層越厚、距離太陽越近,陽光和天光的比例越小。陽光是主要照明光源,決定著受光面即亮面的照明,天光散射度高,方向性雜亂,能為陰影部提供輔助照明,平衡畫面反差。攝影師要做的是在正式拍攝前,觀察被攝景物亮暗比例。
盡管有天光提供輔光,但在多云的午間時刻,光線造型效果與晴天頂光沒有多少區別。相比晴天,多云天氣的光線運用時間段要更長些,頂光一般出現在上午11點至下午3點。
有攝影師這樣形容陰天。太陽是光源,云層是柔光箱。厚而均勻的云層讓太陽直射光全部散射,形成毫無方向性的天光。值得先說明的是,陰天的天光色溫較高,需做攝像機白平衡校準,否則將出現偏冷色調。
從邏輯上看,陰天的拍攝只需要考慮構圖來選定拍攝角度,但事實絕非如此。畫面的完全均勻曝光將使得二維平面化嚴重。通俗的說即是畫面沒有立體感。靠近攝影、設置前景都能通過近大遠小的透視規律營造立體效應,但這一條還遠遠不夠。畫面的立體感還需要明暗光比來營造,如一個人臉上受光完全均勻就會顯胖,而適當的陰影看起來則要瘦些。
在均勻照明的陰天,攝影師要想辦法減少某些被攝面得受光,才能營造出應有光比,使畫面不落入平淡。讓被攝主體靠近深色的環境,深色環境由于反光性能差,形成了攝影中的吸光板。反差便輕松的被營造出來了。以女性為畫面主體時,深色背景還能較好的襯托出人物膚色,顯得白凈。
陰天的天空缺乏元素,相比地面景觀要亮很多。取景拍攝時,太多空白會對畫面造成硬傷,陰天的攝影要盡量少將天空納入畫面。我們都有個常識,陰天時景物的色彩都會因散射光比例重顯得暗淡,這只能在擺布畫面、造型人物時從色彩方面著手,盡量選擇亮麗顏色的服裝搭配。
陰天的最大好處是不用在意取景時間段,只要光線夠充足都能進行拍攝,這是它最大的優勢,但相比強光的晴天,它的畫面在視覺上是偏低的。
晴天和多云時的攝影,當拍攝的主體是人物是,即使不從角度考慮光線的造型,也要考慮人物直視陽光會不會存在睜眼障礙。天氣是選擇光線的軟硬,天氣越好光線越硬,畫面反差越大;時間段是選擇光線的垂直角度,午間為頂光,早晚為高中位光,后者的優勢要更為明顯;而所提到的直視陽光是光線的水平角度問題,它對攝影的造型是極為關鍵的,我們下章將討論水平角度不同的光線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