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在《千與千尋》中說:
“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沿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后揮手道別。”
如果給這趟列車起個名字,它應該叫關系號。
人自出生起,我們就走在了一條叫關系的路上,先是遇見父母,然后生活里有了朋友,工作中又有了同事,成年后再有了愛人,孩子。
這些關系,各自陪伴你或長或短的一段路,又因各種理由,或早或晚提前下車,越大越明白真正能長久相處的,只有自己。
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喜不喜歡,人到中年,人生從迎候,慢慢開始轉向離別。
人生下半場,如何與身邊關系和諧相處是一場不可回避的修煉。
人到中年,最好的活法是親疏隨緣。
同事: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電影《山河故人》里有一句臺詞說:“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遲早是要分開的。”
這話放在同事關系上最是恰當不過,平臺在時,同事并肩作戰;離開平臺,同事就會散落人海,各自沉浮。
小劉與小許是同事,在同一家公司分管兩款產品的銷售,平時兩人處得很融洽。
一天,小劉突然升職成公司銷售部負責人,還沒有來得及高興,第二天聽說小許因為他的升職選擇了離職,靜悄悄地走了。
連一聲告別的話也沒有,就退出了公司的群聊,刪除了同事們的好友關注。
二年多的時間里,這位同事比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還多,小劉一度覺得他們是比朋友還親密的關系。
小劉向老板請教原因,老板不無遺憾地說:
同事關系背后其實也是競爭關系,公司領導崗位只有一個,能力相差不多的小許多半會跳槽去同行成為對手,說多了要么傷害自己,要么傷害別人,不打擾是對所有人最好的告別。
小劉釋然了,想想如果換成自己或許也會這么做。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你有你的遠方,我有我的向往,方向不同,無法同行。
有人說:“最好的同事關系,不是朋友,而是盟友。”
盟友是競合關系,共事時是合作狀態,談利益時是競爭狀態,能處好是幸運的,處不好也是正常的。
既然能共事才是同事,把事做好,才是一切的關鍵。
合作時成為好幫手,競爭做個出色的對手,分享收獲時力求雙贏,如此不枉同事一場。
同事的來與去,往往不由你我,緣分長短,不重要,重要的是共事時,你是一個稱職的搭檔。
同事關系,就像人體的新陳代謝,新舊更替都是自然現象,可以想念卻不必留戀。
朋友:利合而聚,利盡而散
有人說:“中年人的朋友關系是功利的,不能等價交換的關系,注定無法長久。”
知乎網友@他山石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引起了五萬多次的討論。
他山石做水果批發,與朋友林森隔條馬路做生意,遇到屯貨時,就找對方拆借周轉資金,相處了五六年。
去年春節前,又到銷售旺季,林森向他借了10萬元屯貨。
他山石也拿出全部身家來屯貨,正當他準備大賺一筆時,一場疫情襲來,積壓的貨品大部分爛掉,幾年的積蓄差不多賠光。
林森的生意適合網上銷售,營業非但未受到影響,還增長了不少。
疫情后,他山石辦了貸款,想著再向林森借些,準備打個翻身仗。
林森卻說:“錢不能借,現在你貸著款,再借錢搞經營風險太高,我們的互助合作就不對等了,我怕你還不起。”
他山石覺得朋友不義氣,林森的另一句話讓他釋然了:
“人到中年,身不由己,背上是全家人的生計,我信任你,卻不敢承受風險陪你東山再起。”
他山石這才清醒,自以為守望相助的關系,在朋友眼里不過是一場利益權衡的交易。
情感上雖然難以接受,道理上卻也無可非議。
郭德綱有幾句話說得通透:
“天上下雨,地上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要讓朋友拉一把,還得是酒換酒來,茶換茶。”
朋友向你靠攏不必奇怪,因為你變強了;朋友疏遠你不必奇怪,因為你變弱了。
避開實力只談關系的人,是看不清現實;拋開利益只談感情的人,是看不清自己。
中年人的朋友圈,都在做斷舍離,朋友越來越少,卻越來越重要。
不是不再相信朋友,而是清楚自己的能力維護不了多余的關系。
勢均力敵,等價交換,才是中年人友誼的潛規則。
心有不舍,微笑目送
電影《寵愛》有一段故事暖哭了無數觀眾。
盲人兒子在導盲犬的陪伴下,第一次嘗試獨自走出家門,媽媽答應不會陪行。
望著緊張又興奮的兒子,媽媽最終還是不放心,拿了一件衣服,悄悄地在身后跟隨著。
媽媽目不轉睛地盯著兒子探索著前行。
紅燈轉綠,兒子向人行道走去,有好心人上前想要幫忙,媽媽站在遠處,連忙高高舉起手中的衣服,只見上面寫著:“他第一次出門,他想要獨立!”
看到兒子順利地過了馬路,媽媽長舒一口氣,不再跟隨。
每個孩子都是因父母而存在,卻不是為了父母而存在,他們終將要邁向自己的人生。
涂磊曾說:“子女是父母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照顧與分離都是父母必須完成的任務。”
人生最大的緣分就是成為血脈相連的親子關系,或為父母、或為子女。
而再深厚的緣分也是有保質期的,所謂人生的成熟,就是適應家人的漸行漸遠。
抖音上有一條女兒抱怨父親的視頻火了。
女兒遠嫁外省。
婚禮上,父親難掩心中不舍,蹲在地上抱頭哭泣。
婚后,父親突然生活豐富了起來:參加健身長跑,學唱歌跳舞,參加社區活動,忙得沒時間理女兒。
女兒難得回來看他,父親卻不斷催她回去。
女兒認為父親心里不在意自己,傷心地向鄰居大爺訴委屈。
大爺安慰說:“傻姑娘,正是因為愛你他才讓自己變得更好,為了讓你能安心過好自己的生活,不需要牽掛他啊。”
女兒被點醒,懂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中年后方知,活好自己才是愛家人最好的打開方式,面對子女的疏遠,心有不舍,也要微笑目送。
梁實秋在《人生不過如此而已》中寫道: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地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養育子女一場,從而成為更圓滿的自我,是中年人必經的修行。
人到中年最好的活法:親疏隨緣
但凡好的關系都有四然:
來是偶然,去是必然,盡其當然,順其自然。
周國平曾說:“對于人際關系,我逐漸總結出了一個原則,就是互相尊重,親疏隨緣。”
再重要的關系也只能陪你一陣子,少有人能陪你一輩子,就算是相約到老的愛人,也總會先有人早一步離開。
在人生這趟列車上,同事的陪伴要看平臺;朋友的陪伴要靠利益;子女陪伴要隨機緣。
舒服的關系,可修不可求。
《六祖壇經》中說:“此心本凈,無可取舍,各自努力,隨緣好去。”
意思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努力做自己,其余順其自然。
人到中年最好活得佛系些,隨緣惜緣莫攀緣,你若來,我熱情迎上;你若走,我珍重祝愿。
任何關系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與你共勉!
作者:逍遙行
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