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6月是皰疹性咽峽炎的高峰期。最近就有一些患兒因為咽喉紅到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就診,咽喉發紅是不是皰疹性咽峽炎的重要特征呢?這種疾病該如何治療呢?為此,記者特別請廣東省婦幼保健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劉嘉芬詳細談談皰疹性咽峽炎的防治。
口咽部的皰疹是典型特征
皰疹性咽峽炎這個疾病除了全身癥狀,比較特異性的體征是咽峽部的皰疹,初起時咽部充血,并有散在灰白色皰疹,周圍有紅暈,直徑2-4毫米,數目不等,1-2天后破潰形成小潰瘍,多見于咽腭弓、軟腭、懸雍垂及扁桃體上,也有少數在口腔其他部位的。
劉嘉芬指出,通過流行病學史,比如在流行季節、與皰疹性咽峽炎/手足口患兒有直接或間接接觸、當地幼托機構或周圍人群有流行等,及臨床表現就可以臨床診斷了。病原學的診斷需要采集標本進行核酸檢測、分離出腸道病毒、急性期血清腸道病毒IGM抗體陽性、恢復期血清相關腸道病毒的中和抗體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等。
多見于6歲以下兒童
據了解,皰疹性咽峽炎是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兒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主要病原是柯薩奇病毒A型和腸道病毒71型,主要經糞-口途徑、呼吸道飛沫、接觸患兒口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而感染。因為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傳播,幼托機構、早教機構等兒童密集的場所容易暴發。
“因此,皰疹性咽峽炎多見于6歲以下學齡前兒童,潛伏期3-5天臨床表現是發熱、咽痛、口痛、咽峽部皰疹,小嬰兒因口痛影響進食,少數可并發高熱驚厥、腦炎等。”劉嘉芬說,“皰疹性咽峽炎病程一般4-6天,大部分患兒都恢復良好,但個別重癥患兒會并發腦炎、無菌性腦膜炎、急性遲緩性麻痹、肺水腫和(或)肺出血、心肌炎等。該疾病四季都可以發病,但比較集中在春夏季節,尤其5-6月份。”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手足口病與皰疹性咽峽炎有部分交叉的病原,部分手足口病患兒發病早期表現為皰疹性咽峽炎,隨后出現掌心、足底、臀部、膝部紅色皮疹或皰疹。所以也要提醒皰疹性咽峽炎的患兒家屬留意后續手足等部位是否出皮疹。
居家隔離治療,注意退熱
患兒居家隔離2周,避免交叉感染,做好呼吸道隔離,比如戴口罩。家長應將患兒污染過的物品進行高溫消毒(腸道病毒在4℃可存活1年,但不耐高溫),勤洗手。
在飲食上要清淡,最好是粥、爛飯、面條這一類流食或半流食比較合適。可以少食多餐,畢竟咽痛也比較影響食欲。在飯后可以用淡鹽水或生理鹽水漱口,比較小的患兒不會漱口,可以用生理鹽水擦拭口腔。
另外,劉嘉芬還提醒家長要觀察患兒病情,觀察體溫(體溫超過38.5℃,1-2小時測一次體溫,一般無特殊4小時測一次)、精神狀態、飲食狀態、觀察手足臀部等部位有無皮疹。由于患兒一般會發燒,可以采用物理降溫,比如退熱貼、頭部冷敷、枕冰袋等。當體溫超過38.5℃,可使用退燒藥,布洛芬或對乙酰氨基酚(一歲以下)。
如果有持續高熱不退、精神差、嗜睡、煩躁不安、面色蒼白、肢體抖動、肌無力、吸吮無力、呼吸困難(5歲兒童>30次/分鐘、1-5歲>40次/分鐘、2月齡-12月齡>50次/分鐘、新生兒-2月齡>60次/分鐘)等要及時就診。
目前尚無特效抗腸道病毒藥物,但中醫治療皰疹性咽峽炎有較好的療效,可以縮短病程,加快康復。中醫認為,皰疹性咽峽炎主要病機是濕困脾胃,邪犯肺脾。脾胃十分重要,脾失健運,濕邪困阻,因此建議用一些健脾化濕的食療:一般人群可用扁豆、眉豆、芡實、茯苓、陳皮燉排骨湯;平素脾虛者可選擇五指毛桃黃豆燉排骨湯,既補氣又化濕。
Tips
得過一次還會再得嗎?
有一些家長會問“以前得過皰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還會不會再得?”劉嘉芬說,可能還是會得。因為引起這兩類疾病的腸道病毒有二十多種,就算感染過,對其中一種病毒免疫,但對另一種病毒還是沒有免疫力,所以可能會重復得病。
她建議家長注意兒童的手衛生,勤洗被曬被。去人員密集場所一定要記得戴口罩。另外可接種EV71疫苗(6月齡-5歲),最好在12月齡前完成2次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