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20,巖井俊二《情書》在中國院線復映,上熱搜的卻是緣盡分手。2021年了,有情人就能一定終成眷屬嗎?到底什么才是愛情的本質?我想每個人早已都有更多理性的思考。
但毋庸置疑的,有一種情感比人類的愛情來得更堅定,更持久。
早在前不久的兩會期間,我們就聽到不少對寵物行業關注的聲音:“棄寵納入征信,讓獸醫成為理想職業,加強對寵物繁殖銷售監管,制定國家層面養犬管理條例……”多項人大代表議案的提出,都展現出社會各界對寵物及寵物行業的關注。
曾經,寵物一般定義為:單指人們為消除孤寂或出于娛樂目的而豢養的動物 。現如今,寵物在人類社會當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在某些家庭中也成為不可獲取的家庭成員之一。
近些年來,寵物題材的紀錄片不斷涌現,《萌寵成長記》、《寵物醫院》、《奈良美智和他的旅行記錄》等作品都從不同的生物學角度來記錄可愛生靈的生活。
以往紀錄片的關注點更多的放在寵物本身,而騰訊視頻推出的萌寵紀錄片《寵物一千零一夜》(以下簡稱《寵物》),則成為國內首部以寵物為視角的社會觀察紀錄片,并獲得了開分9.1的好成績,目前也較高維持在8.6分。
這部紀錄片通過24個寵物的獨特視角來形成一檔社會觀察類節目,觀察當代各年齡階段人群的生活百態,聚焦當代都市人的生活狀態。
同時以寵物為切點,詮釋都市生活中人寵相伴的情懷,傳遞不同剖面的社會議題。
因此在520的今天,這套作品真的很值得我們重溫與思考。
不少網友在看過正片后感嘆,這是疫情后見到過的最治愈的節目,甚至出現了感動至深的場面。
但是當治愈系上線,萌寵視角下的現實童話卻不像表面上那樣無憂無慮。在看節目的時候,被這樣一條彈幕所吸引:“這是一群沒有前程的年輕人”。
這是第一集的第一個故事所呈現給觀眾的最直觀感受,故事講述了在44層重慶大廈中,一群追夢的年輕人因為一條叫棒槌的小狗,相識相見相聚又相離。
重慶大廈對于寵物來說,是一棟摸不到天夠不到地的烏托邦世界,狗、鴨、羊駝能夠生活在一起;而對于人類來說,這是一座連等電梯都要兩個小時的無奈之選。
這里既有年輕人之間的友誼與夢想,也有動物之間的相處與吵鬧。但是我們看到最多的,是用寵物的歡愉來暗喻人類的無奈與辛苦。
真實的生活寫照讓太多人想要逃離這個地方,但是他們做不到寵物一般的自在快活。人類是寵物的主人,而越來越復雜深刻的思考下,人類也成為了生活的“寵物”。
《寵物》向觀眾傳遞出一個“眾生平等”的觀點,它的新奇之處在于“平等”不只包括生命尊嚴,更包括寵物與人不同的情感層面。首先,寵物不是人類的附庸。在人類決定豢養寵物的那一刻,并不意味著從屬關系的枷鎖,而是共同生活的權利與尊重。
《寵物》第二集的標題十分有意思:“大家都有病”。或許寵物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這部分的比重也逐漸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寵物在擬人化的視角下,也形成了同人類一般的“病癥”。
寵物們同樣擁有豐富的情感、七情六欲、會受傷也會孤僻、失戀、職業病、狂躁、認知障礙、甚至社交恐懼癥等等。
阿拉斯加大千為愛甘愿當“舔狗”;小鹿斑比喪失雙親脫離種群;退役警犬大薩難以融入社區群體……煩惱和病痛始終伴隨著寵物,只不過它們難以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可盡管如此它們也始終和人類緊密相連。
每個人都有自己奇奇怪怪的地方,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們相遇并相識,從而發生了一系列奇妙的故事。
對于養寵物的一個說法始終不能得到廣泛的認同,飼養的寵物到底是為了娛樂我們,還是陪伴我們,或是互相陪伴。曾經在雞湯文中有一樣一句話“你的人生還很長,可它只有你了”。
這句話感動過無數愛寵人士,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年過五旬的夫妻給家中的6只布偶貓提供了最好的生活條件。似乎它們成為了這個家真正的主人,而主人成為了寵物的服侍者。如果把兩個物種分開來看,寵物脫離了人類可以生存,但是人類再也找不到如此百依百順的陪伴者、傾聽者。
住在高樓里的小靈緹,每日需要巨大的運動量,主人盡全力的陪伴它去獲得應有的生存需求。采訪對象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其實動物本質上是不需要人類的,它們可以自己生存,但是我們需要它們,才會把它們帶進自己的生活。”
因此,到底是人類依賴于寵物,還是寵物依賴于人類呢?
狗狗坦克的女主人李梓溪所說,“我給它營造安全感,也是讓它幫助我營造安全感”。陪伴、依賴的主客體劃分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只有互相結伴,或許才能知道那其中不可言說的秘密。
愛情、工作、生活、社畜……越來越多的人想要逃避生活,想要逃避自己。他們想要寵物一般的無憂無慮,又不敢承擔流浪、禁錮的風險。
對于一路上發生的顛沛流離,飼養者更希望得到“傾聽者”的陪伴 ,而寵物也離不開主人保護下的港灣。
賣藝者羅凌對鏡頭坦言,“我是在街上流浪的人,但它們不是流浪狗,它們有我的嘛。”飼養與被飼養不僅僅是寵物商店的交易流程,更多的是包含出于非經濟目的豢養,是情感、信任的交換,逐漸形成一種彼此需要的治愈系生態關系。
都市生活改變著寵物的習性,而寵物的陪伴也正在影響著都市人的生活。盡管寵物與人類無法構成語言上的平等關系,但是在低視角下的寵物能夠延伸出人類社會的時代縮影。
最讓我感到有深意的一集便是“別人家的孩子”,與其說是指別人家的寵物,不如說是指人類社交關系里“別人家的孩子”。
生活在海淀學區房的媽媽,培養兒子培養柴犬,甚至讓柴犬不斷參加各種犬賽拿冠軍;而國際學校的十歲女孩從小與賽馬生活在一起,練習馬術等項目讓她在應該充斥著打鬧的童年,增添了過多的克制。
不可否認孩子的母親是成功的,男孩女孩是優秀的,寵物們是聽話得人心的。但似乎我們在這兩段三人關系中,只看到了“飼養者”與“被馴化者”兩個階級。如此看來,“別人家的孩子”這個標題的隱喻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寵物的一千零一夜”不止有一千零一個故事,在中國逐漸養成的寵物化社會,人類與寵物實現著雙向治愈的功效。
這檔紀錄片不僅在視點選擇、社會觀察、拍攝角度上新穎別致,后期的制作更是讓節目包裹上治愈的外衣,可愛至極。
越來越多的寵物走進家庭,成為家庭中的一員。紀錄片《寵物一千零一夜》讓觀眾了解到寵物的重要性,讓社會認識到人類的悲歡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