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玩具、課外讀物、輔導材料……最近,李女士搬家整理東西時,大吃一驚!家里兩個孩子的學習用品實在太多了,而且不少都沒怎么用過。
這并非個例。李女士身邊的同事、朋友也大都有類似的遭遇。
現象
學習用品太浪費
很多作業本只用了幾頁
李女士的兒子上初三。搬家整理兒子的物品時,發現了不少只寫了幾頁的作業本,田字格本、生字本……足有六七十本。除了作業本,還有不少用來包課本的透明書皮。“都是學校老師要求買的。”李女士說,每學期開學,老師都會列出需要購買的作業本,并要求用透明書皮包上。一學期下來,作業本用不完,到了新學期,又是全新的“作業本清單”。“學校讓家長準備,我也沒多問,老師有要求,咱就買新的唄。”李女士翻看著這些還算新,但兒子已不再使用的作業本,很是無奈。
姜女士家,則是水彩筆“泛濫”。為了培養兩個孩子對繪畫的興趣,姜女士給孩子們買了多色水彩筆、彩色鉛筆等。孩子倒是很喜歡繪畫,就是每次畫完,不蓋筆帽,隨處亂丟。一個月下來,24色的水彩筆缺了好幾根,現有的也因為不蓋筆帽,畫不出顏色了。“沒辦法,又得重新買。”一提起水彩筆,姜女士就直嘆氣。
孩子的學習用筆,也是一大浪費。按壓式的圓珠筆,被擰開了,筆芯和里面的彈簧都找不到了;直液式的走珠筆,筆頭被戳進去;蓋帽式的筆,筆帽總是找不到……“看似是孩子粗心,其實,是壓根兒沒意識到要珍惜文具。”姜女士說。
還有的家長“吐槽”,給孩子買橡皮都是論“包”買。為什么不一塊一塊買?原來在學校,橡皮是孩子的“玩具”之一,不少小男孩兒的橡皮沒用幾天,就成了碎塊。還有的孩子喜歡在橡皮上刻字、刻小動物……“橡皮每次都不是被擦完的,而是被‘碎尸萬段’的。”余女士說。
李女士的一位同事,孩子正上小學。孩子班級里有一個小箱子,專門用來裝同學亂丟的鉛筆和橡皮,每學期箱子都能裝滿,但從來沒人認領。
閆女士一次去女兒學校參加公開課,家長和孩子一塊兒聽。閆女士看到地上有鉛筆,就撿起來問周邊的同學是誰的鉛筆,但沒人搭理。下課后,閆女士拿給老師。
興趣培養也浪費
百本叢書大部分沒翻過
李女士搬家,最頭疼的就是整理書架,不是因為自己的書太多,而是孩子的課外書太多。
兒子從小到大,父母買的、親戚朋友送的課外讀物占據了書架的半壁江山。其中,《少年大百科全書》多達上百本,除個別打開過,大部分連翻都沒翻過,甚至不少書還封著塑封。現在,兒子上了初三,更不會再看這些面向低幼兒童的圖書了。
兩個孩子,大的沒看,那給小的看唄。可是,她家小的還不到5歲,但已有了自己的書架,塞得滿滿當當,不少書也沒翻開過。“孩子想要,就給買了,給孩子的東西,總想買新的。”李女士說。
從小學到初中,余女士給自己孩子報過一些課外班。幾乎所有的機構都會發印著LOGO的書包、筆記本、筆袋等物品,光是這些贈品就是一大堆,筆記本沒怎么用過,好幾個書包都沒有拆。
余女士的一位朋友的女兒參加合唱團,每次演出都會專門采購一次服裝,家里存了有十幾套,這些演出服基本都是“一次性”的,下了舞臺,就基本再沒機會穿。
溯源
家長:總想讓孩子用新的
除了學校要求,家長為什么總是不斷給孩子添置各種學習用品?
“我們小時候,物質生活跟現在比肯定要差一截,有過羨慕別人有,自己卻沒有的經歷。到了自己為人父母,就希望盡最大能力滿足孩子,讓孩子比自己幸福。”李女士說,“我不想讓孩子羨慕別人。”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李女士平時工作很忙,拿不出太多時間陪伴孩子。陪伴孩子的時間少,心有愧疚,“買買買”就成了她“補償”孩子、表達關愛的選擇。
互聯網時代,各種教育類公號也在推波助瀾。“隨便打開一個育兒公眾號,都在推薦各種商品,看多了難免不動心。而且,同事和朋友之間也會分享,別人買了覺得好,我也想給孩子安排上。”余女士說。
孩子:是你想買不是我想要
家長們用心良苦,可是,孩子卻并不領情。
“過剩”的物品,丟掉實在可惜。李女士想讓孩子看看,還有沒有能堅持使用的物品。可是,兒子的選擇出乎意料,李女士眼中可以繼續使用的筆記本、可以繼續看的書、繼續穿的衣服,兒子都大刀闊斧、毫不心疼,直接“一扔了之”。
“這些都是錢啊!為什么你一點不心疼?而且,這些都是品質很好的東西!”李女士說。兒子的回答也很直接,“這些是您要買的,又不是我想要的。我用不上、也不喜歡的東西,留多久我也不會用,跟花了多少錢、品質好不好沒有關系。把它們放在我這兒,才是浪費。”
李女士無奈,只好建議兒子送給親戚家的弟弟妹妹,兒子又不配合,“人家又不是您的垃圾桶。再說,您喜歡的東西,怎么知道人家也喜歡?”
沒辦法,李女士只好自己動手,整理出一部分低幼兒童讀物,嘗試著贈送給幾位身邊有小孩兒的朋友。結果,轉了一圈,書也沒送出去,因為家家戶戶都過剩,沒人要。
呼吁
別用買買買代替親子溝通
教育專家建議,遏制學習上的浪費,需要共同的努力。家長要抽時間陪伴,避免用“買買買”代替親子溝通;孩子則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節約、環保的意識。學校更應該擔起責任,加強家校溝通,從避免“作業本”浪費開始,幫助孩子學會節約。
一位教育業內人士分析,與給自己購買化妝品、服裝相比,給孩子買學習用具,家長往往會認為是“投資”。但“投資”也要講究效益,過度“投資”,不問“回報”,顯然是不成功的“投資”。家長一定要克服這種心理,按需購買,避免浪費。
著名兒童教育專家、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家校社共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宗春山表示,書是人類智慧、文明的結晶,一本好書能流傳下來,一定有知識、情懷、信仰在里面。家長要用刷手機的時間讀書,并跟孩子分享讀書的快樂,培養孩子從書中得到快樂。家長與其給孩子買很多書,不如踏踏實實地陪著孩子一起讀一本書。陪伴才是最奢侈的給予。
家長要讓孩子學會獨處。現在的家長喜歡帶孩子出去玩,去游樂園,去旅游,卻不重視讓孩子獨處。獨處是孩子精神發育的一部分,尤其青春期的孩子,發現自我、跟自己對話,都需要一點時間做“白日夢”。成人跟孩子相處要用分享的方式,而不是說教。
家長和學校要培養孩子積極、健康的價值觀。要引導孩子思考,生命是每一個人的信仰,你到底要怎樣度過這一生?而且不能只為自己、只為一代人想,要為后世子孫著想。地球還要存在下去,我們如何為它作貢獻?比如不能制造太多垃圾,讓地區不堪重負,由此就可以引導孩子學會節約。
家長還可以帶著孩子多做慈善和公益,發育他的“社會腦”,在助人的過程中感同身受,理解父母。建議家長一定要走出狹隘的物質消費的誤區,可以帶著孩子參與“童心市集”等公益活動,把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分享給其他有需要的人。
建議
加強循環利用教育的引導
學校也要加強對孩子的艱苦樸素教育。記者了解到,一些學校曾經組織過“課本漂流”活動,即讓上一屆的學生把課本傳給下一屆用,但卻沒有推廣開來。究其根本,還是家長覺得教材是小錢,不舍得讓孩子用二手的,忽略了艱苦樸素教育。學校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沒有堅持開展相關活動。
一位教育業內人士坦言,家校更要加強溝通,加強循環利用方面的教育,引導家長按需購買學習用具,學生珍惜學習用品,鼓勵循環使用學習用具,從避免“作業本”的浪費開始,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