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就業已經成為我國勞動者就業的新常態,快遞小哥、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網絡主播等約2億名靈活就業勞動者撐起了零工經濟新業態。由于靈活就業人員大多依靠平臺,平臺+個人這種新的就業形式在解決就業方面顯現出前所未有的優勢,與此同時,這個龐大的勞動者群體日益凸顯的“青春飯焦慮”也成為職業痛點。平臺經濟從業者的高流動性,讓從業者持續的技能“升值”變得困難。
這些被不少人看來只能“賺快錢”、吃“青春飯”的職業,需不需要高技能人才?平臺是應該奉行“拿來主義”,還是有培養他們的責任?如何推動政府、企業與社會力量合力,運用多樣的培訓形式,加強平臺經濟從業者的專業技能培訓,引導并激勵從業者提高終身學習意識、自主創新能力和勞動服務質量?從今天起,本版推出系列報道《平臺經濟從業者,技能如何“升值”》,敬請讀者垂注。
閱讀提示
當靈活性好、門檻低遭遇缺技術、穩定性差,平臺經濟從業者的職業發展,面臨兩難困境。“青春飯”吃完之后,他們該何去何從?對這一龐大的職業群體進行技能提升和培訓,意義重大。
“北大博士后為做研究送半年外賣”,近日上了熱搜。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雅博士后陳龍為完成博士論文的田野調查,在2018年體驗了5個半月的外賣騎手工作。日前,陳龍在媒體發文自述這段經歷。平臺經濟勞動者的職業發展與困境,再次引發社會關注與媒體討論。
目前,我國約有2億名靈活就業者,其中很大一部分選擇了依托互聯網的新就業形態,包括快遞小哥、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網絡主播等等。平臺+個人,近年來這種新的就業形式在解決就業方面,突顯出前所未有的優勢,同時,相較于公司+員工,這種靈活就業帶出的不穩定、技術含量低、沒有職業前景等問題,也困擾著其從業人員。“青春飯”吃完之后,他們又該何去何從?對這一龐大的職業群體進行技能提升和培訓,意義重大。
要想不普通,行行需深耕
4月27日,2021年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建功‘十四五’、奮進新征程”主題勞動和技能競賽動員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會上表彰了2021年全國五一勞動獎和全國工人先鋒號獲得者。大會結束后,作為新經濟領域的獲獎代表,“外賣小哥”宋增光和“快遞大哥”關立平合了一張影。今年二人都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宋增光是餓了么上海公司的培訓專員,關立平是申通快遞有限公司從業多年的駕駛員。
外賣小哥與快遞小哥等平臺經濟領域從業者登上全國領獎臺,早不是個案。
2014年10月,宋增光進入外賣行業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一名外賣騎手,工作在普陀區的一個站點。“記得自己第一天,只接了3單。”宋增光回憶說,他也是經過一番磨煉后,業務才不斷熟練起來。接單數量慢慢增長,6單、9單,到后來最多曾接過40單。半年后,宋增光就成了站長,開始負責分管站點的管理工作。2020年初,由于業績突出,宋增光經過幾次轉崗后,成了餓了么上海地區培訓專員,專門負責新騎手的相關培訓工作。
從小哥到講師,在這個被不少人看來只能“賺快錢”、吃“青春飯”的職業,宋增光突破了“天花板”。
無獨有偶。2020年6月,“90后快遞小哥獲評杭州高層次人才,購房將享百萬元補貼”的新聞一度讓業內外人士感到意外。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叫李慶恒,是位95后快遞小哥。李慶恒說,自己之所以能夠成功獲評杭州市高層次人才,主要是因為2019年參加浙江省第三屆快遞職業技能競賽時,獲得了快遞員項目的第一名,當時他已奔跑在快遞一線5年。
此外,除了活躍在“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員,平臺經濟中還有身處無人機設計、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前沿崗位的技術人才,而這些崗位都需要知識支撐。
流動的“甜蜜與哀愁”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前提是建立在不斷鉆研和深耕之上。這是宋增光總結出來的經驗。
作為一個全新吸納就業的領域,平臺經濟具有門檻低、流動性大的特點,其中極高的流動率也讓在這個行業深耕的人,變成了少數派。
“多數人,特別是年輕人,就是為了掙快錢,感覺收入低于自己的預期,就換工作,跳槽了。”自2010年3月成為申通一名快遞運輸駕駛員,關立平在這個行業干了10多個年頭,他看過太多的青年人來了又離開。
“干快遞是苦功夫。”關立平說,“如何規劃路線,怎么安排送件,和客戶的溝通等等,都是技巧。不僅要勤快,還得動腦子、下功夫。”但他發現,總體來說,年輕的快遞員能耐著性子長期干下去的很少。
當了培訓專員后,宋增光有更多機會接觸上海地區不同站點的騎手。“流動率可以說相當高。”據他估計,平均一個外賣配送站點一年內會換掉一半以上的人。“有的站點,3個月前是一撥人,3個月后再來,70%可能都變成了新面孔。”
李慶恒走紅后,曾一度引發了大家對快遞小哥被評為高層次人才的討論。談到快遞職業技能的高低,李慶恒說,當年參加比賽內容都是基于快遞員每天的操作流程,比賽內容都和快遞行業日常工作息息相關。“比如說如何在多物品收寄時快速、準確找出違禁品;易碎品包裝要用最少的物料將4個高腳杯包起來,確保從1.6米高摔三次不會碎……”李慶恒說,“不管在哪個職業哪個崗位都要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學習多鍛煉,挑戰自己、突破自己,你就是這個行業的人才。”
平臺經濟從業者高流動率,一方面讓業內勞動力流動保持高度活躍,但同時也讓從業者持續的技能“升值”變得困難。而這背后,不僅僅是年輕人“太浮躁”等從業者自身問題這么簡單。
打造平臺經濟人才隊伍,需多方合力
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副教授、胡磊研究發現,平臺經濟保持高流動率的背后,關鍵問題之一是平臺經濟本身是一種“去勞動關系化”的用工形態。“網絡平臺經濟條件下,雇傭模式由企業+員工轉向平臺+個人,既提高了生產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也推動了企業用工彈性化和勞動者就業靈活化。”胡磊分析,同時“‘去勞動關系化’包括去勞動合同化用工、去雇主化就業、遮蔽事實勞動關系等情形,實質是去除雇傭或從事從屬性勞動的束縛。”
對于平臺經濟從業者的職業發展,他建議,“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推動政府、企業與社會力量合力加強網約工數字技能和專業技能培訓,引導并激勵網約工提高終身學習意識、自主創新能力和勞動服務質量。”
在所有平臺經濟從業領域中,快遞業走在了前頭。近年來多地出臺政策,對于快遞小哥評職稱,予以政策支持。
從2019年起,天津市人社局將快遞工程專業納入本市職稱評審范圍。同年9月,順豐速運公司的員工盧喜文拿到首張初級職稱證書。自2019年出臺《甘肅省快遞工程專業職稱評價條件標準》,首次設置“快遞工程”專業評審以來,截至目前,甘肅共有857名快遞小哥獲得職稱。此外,北京、上海、浙江等多地也出臺了相關政策。
相比快遞業,身處外賣行業的宋增光不無羨慕。關于外賣員的職稱認定,目前只有杭州等少數地區有。
2020年底,杭州20名外賣騎手通過了相關培訓與考試,成功獲得“網約配送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初級證書。據悉,有了正式的職業技能水平證明,這20人還可享受政府培訓補貼、杭州市積分落戶加分和個人所得稅專項抵扣等技能人才政策。
“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宋增光說。
靈活就業已經成為我國勞動者就業的新常態,快遞小哥、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網絡主播等約2億名靈活就業勞動者撐起了零工經濟新業態。由于靈活就業人員大多依靠平臺,平臺+個人這種新的就業形式在解決就業方面顯現出前所未有的優勢,與此同時,這個龐大的勞動者群體日益凸顯的“青春飯焦慮”也成為職業痛點。平臺經濟從業者的高流動性,讓從業者持續的技能“升值”變得困難。
這些被不少人看來只能“賺快錢”、吃“青春飯”的職業,需不需要高技能人才?平臺是應該奉行“拿來主義”,還是有培養他們的責任?如何推動政府、企業與社會力量合力,運用多樣的培訓形式,加強平臺經濟從業者的專業技能培訓,引導并激勵從業者提高終身學習意識、自主創新能力和勞動服務質量?從今天起,本版推出系列報道《平臺經濟從業者,技能如何“升值”》,敬請讀者垂注。
閱讀提示
當靈活性好、門檻低遭遇缺技術、穩定性差,平臺經濟從業者的職業發展,面臨兩難困境。“青春飯”吃完之后,他們該何去何從?對這一龐大的職業群體進行技能提升和培訓,意義重大。
“北大博士后為做研究送半年外賣”,近日上了熱搜。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雅博士后陳龍為完成博士論文的田野調查,在2018年體驗了5個半月的外賣騎手工作。日前,陳龍在媒體發文自述這段經歷。平臺經濟勞動者的職業發展與困境,再次引發社會關注與媒體討論。
目前,我國約有2億名靈活就業者,其中很大一部分選擇了依托互聯網的新就業形態,包括快遞小哥、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網絡主播等等。平臺+個人,近年來這種新的就業形式在解決就業方面,突顯出前所未有的優勢,同時,相較于公司+員工,這種靈活就業帶出的不穩定、技術含量低、沒有職業前景等問題,也困擾著其從業人員。“青春飯”吃完之后,他們又該何去何從?對這一龐大的職業群體進行技能提升和培訓,意義重大。
要想不普通,行行需深耕
4月27日,2021年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建功‘十四五’、奮進新征程”主題勞動和技能競賽動員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會上表彰了2021年全國五一勞動獎和全國工人先鋒號獲得者。大會結束后,作為新經濟領域的獲獎代表,“外賣小哥”宋增光和“快遞大哥”關立平合了一張影。今年二人都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宋增光是餓了么上海公司的培訓專員,關立平是申通快遞有限公司從業多年的駕駛員。
外賣小哥與快遞小哥等平臺經濟領域從業者登上全國領獎臺,早不是個案。
2014年10月,宋增光進入外賣行業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一名外賣騎手,工作在普陀區的一個站點。“記得自己第一天,只接了3單。”宋增光回憶說,他也是經過一番磨煉后,業務才不斷熟練起來。接單數量慢慢增長,6單、9單,到后來最多曾接過40單。半年后,宋增光就成了站長,開始負責分管站點的管理工作。2020年初,由于業績突出,宋增光經過幾次轉崗后,成了餓了么上海地區培訓專員,專門負責新騎手的相關培訓工作。
從小哥到講師,在這個被不少人看來只能“賺快錢”、吃“青春飯”的職業,宋增光突破了“天花板”。
無獨有偶。2020年6月,“90后快遞小哥獲評杭州高層次人才,購房將享百萬元補貼”的新聞一度讓業內外人士感到意外。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叫李慶恒,是位95后快遞小哥。李慶恒說,自己之所以能夠成功獲評杭州市高層次人才,主要是因為2019年參加浙江省第三屆快遞職業技能競賽時,獲得了快遞員項目的第一名,當時他已奔跑在快遞一線5年。
此外,除了活躍在“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員,平臺經濟中還有身處無人機設計、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前沿崗位的技術人才,而這些崗位都需要知識支撐。
流動的“甜蜜與哀愁”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前提是建立在不斷鉆研和深耕之上。這是宋增光總結出來的經驗。
作為一個全新吸納就業的領域,平臺經濟具有門檻低、流動性大的特點,其中極高的流動率也讓在這個行業深耕的人,變成了少數派。
“多數人,特別是年輕人,就是為了掙快錢,感覺收入低于自己的預期,就換工作,跳槽了。”自2010年3月成為申通一名快遞運輸駕駛員,關立平在這個行業干了10多個年頭,他看過太多的青年人來了又離開。
“干快遞是苦功夫。”關立平說,“如何規劃路線,怎么安排送件,和客戶的溝通等等,都是技巧。不僅要勤快,還得動腦子、下功夫。”但他發現,總體來說,年輕的快遞員能耐著性子長期干下去的很少。
當了培訓專員后,宋增光有更多機會接觸上海地區不同站點的騎手。“流動率可以說相當高。”據他估計,平均一個外賣配送站點一年內會換掉一半以上的人。“有的站點,3個月前是一撥人,3個月后再來,70%可能都變成了新面孔。”
李慶恒走紅后,曾一度引發了大家對快遞小哥被評為高層次人才的討論。談到快遞職業技能的高低,李慶恒說,當年參加比賽內容都是基于快遞員每天的操作流程,比賽內容都和快遞行業日常工作息息相關。“比如說如何在多物品收寄時快速、準確找出違禁品;易碎品包裝要用最少的物料將4個高腳杯包起來,確保從1.6米高摔三次不會碎……”李慶恒說,“不管在哪個職業哪個崗位都要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學習多鍛煉,挑戰自己、突破自己,你就是這個行業的人才。”
平臺經濟從業者高流動率,一方面讓業內勞動力流動保持高度活躍,但同時也讓從業者持續的技能“升值”變得困難。而這背后,不僅僅是年輕人“太浮躁”等從業者自身問題這么簡單。
打造平臺經濟人才隊伍,需多方合力
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副教授、胡磊研究發現,平臺經濟保持高流動率的背后,關鍵問題之一是平臺經濟本身是一種“去勞動關系化”的用工形態。“網絡平臺經濟條件下,雇傭模式由企業+員工轉向平臺+個人,既提高了生產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也推動了企業用工彈性化和勞動者就業靈活化。”胡磊分析,同時“‘去勞動關系化’包括去勞動合同化用工、去雇主化就業、遮蔽事實勞動關系等情形,實質是去除雇傭或從事從屬性勞動的束縛。”
對于平臺經濟從業者的職業發展,他建議,“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推動政府、企業與社會力量合力加強網約工數字技能和專業技能培訓,引導并激勵網約工提高終身學習意識、自主創新能力和勞動服務質量。”
在所有平臺經濟從業領域中,快遞業走在了前頭。近年來多地出臺政策,對于快遞小哥評職稱,予以政策支持。
從2019年起,天津市人社局將快遞工程專業納入本市職稱評審范圍。同年9月,順豐速運公司的員工盧喜文拿到首張初級職稱證書。自2019年出臺《甘肅省快遞工程專業職稱評價條件標準》,首次設置“快遞工程”專業評審以來,截至目前,甘肅共有857名快遞小哥獲得職稱。此外,北京、上海、浙江等多地也出臺了相關政策。
相比快遞業,身處外賣行業的宋增光不無羨慕。關于外賣員的職稱認定,目前只有杭州等少數地區有。
2020年底,杭州20名外賣騎手通過了相關培訓與考試,成功獲得“網約配送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初級證書。據悉,有了正式的職業技能水平證明,這20人還可享受政府培訓補貼、杭州市積分落戶加分和個人所得稅專項抵扣等技能人才政策。
“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宋增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