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這個寶寶走的可真好啊,多大了?”小區的一個寶媽滿眼羨慕的問。
“哈哈,我家孫子快九個月啦。小家伙發育好,6個月就會爬,這不,才八個多月大就會走啦!”孩子的奶奶滿臉自豪的回答著。
“嗯嗯,我家這小子再過幾天就一歲啦,到現在還走不好呢,你家寶寶這么棒,真是個小天才!”······
這樣的對話你一定不陌生吧,一直以來,多數家長都會把孩子的走路早視為聰明、身體好的表現,甚至作為孩子是否是天才的判斷依據。可是,孩子會走路真的是越早越好嗎?
寶寶“自己站得很棒”的時間段為近10個月—13個月;“自己走得很棒”的時間段在11個半月左右—13個多月;到14個月時,絕大部分寶寶都能掌握走路的技巧(《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認為,15個月內學會走路都屬于正常)。
可見,孩子自己學會站立和走路的時間跨度挺大,從10個月到14、15個月都屬正常范圍。所謂的越早走越好根本就是盲目攀比的結果。不僅如此,民間還有一些關于學走路的誤區,需要寶媽們引起重視。
誤區一:不讓學爬,先學走
因為,爬行是孩子大動作發展的重要一環。爬行需要雙眼、雙手和雙腳的配合,需要兩側大腦共同協調,這對孩子大腦發育非常有益處。
同時,通過爬行,孩子手臂、腰、腿的力量得到提升,身體協調性和平衡性得到鍛煉,同時,全身大動作能力也日益提高,這都為行走打下堅實基礎。
所以,爬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請別因為怕臟或者為了讓他早點學會走而阻止他爬,反而應該多創造空間和條件讓孩子盡情地爬,這對TA將大有裨益。
誤區二:走路必備學步車
學步車一度被譽為學步神器。很多家長認為,把寶寶放進學步車,不用特別照顧,寶寶不會摔倒,沒有危險,還可以練習走路。既省事,又省心。
然而真相是:學步車不僅不利于孩子學走路,還會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
調查研究發現,嬰兒長期使用學步車容易導致“O”或“X”形腿,日后走路姿勢也易出現異常,如八字腳、腳尖走路、彎曲走路等。
誤區三:怕孩子摔,用學步帶拎著走
很多人都覺得,學步帶很方便。隨時隨地拎著,孩子不會摔倒,同時也省力,不用彎腰附身。其實學步帶也有不少的弊端。首先,使用學步帶的寶寶每走一步都由大人使力,孩子自身的平衡性沒得到良好鍛煉;其次,長時間使用容易造成寶寶的錯誤走姿,如走路前傾或后仰、腳尖走路等。
同時,學步帶剛好綁在寶寶的胸部,對胸部產生壓迫,會影響呼吸,降低肺功能
誤區四:怕寶寶腿力不夠,不讓走
有些家長因為知道孩子過早站立行走對腿部發育不好,于是他們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不讓孩子走。
當寶寶已經會獨自站立,會蹲下站起,可以控制搖晃的身體,甚至能扶著物品走上一陣,這些都是寶寶發出的信號,他在說:“我已經準備好邁出第一步啦。”但家長卻還常常把孩子抱在懷里,生怕TA多走幾步會累著。
其實家長的過度保護,并非真的對孩子好。想走不讓走,不僅寶寶腿部肌肉得不到鍛煉,大腦思維能力也會受到影響。因為0~3歲的孩子是通過身體來學習和記憶的,你限制了他身體運動發育,也就限制了其大腦發育。
誤區五:走得好全靠一雙學步鞋
只有當寶寶真正學會走路之后,才是學步鞋登場的時候。寶寶還不完全會走路時,光腳才是最好的選擇。
用腳趾抓緊地面,尋找平衡和協調的感覺,是寶寶學走路的一個關鍵點。光腳時,寶寶腳部神經直接感受來自地面的壓力,能更好地感知地面高低變化,也能更好地鍛煉足底肌肉和韌帶,促進足弓的形成。但如果溫度太低不適合光腳,那么家長可以給寶寶選擇腳底有防滑設計的襪子、鞋底柔軟,接近于赤腳效果的軟底鞋。
誤區六:一見“X”、“O”形就焦慮
剛出生的嬰兒多為“O”形腿,也被叫做“鐘擺現象”。如果寶媽發現自己家寶寶有這樣的情況,也不需要擔憂。因為TA可能是延續了在媽媽肚子里的狀態,“O”形腿持續到2歲都是正常的。而后隨著寶寶走路承重,又慢慢呈現出“X”形腿,這個階段是2-4歲。經歷鐘擺現象后,寶寶6~7歲時會變回正常膝直的狀態,家長們無需過分擔心。
而且孩子初學走路時,踮腳尖走路、內外八字腳等異常步態,大多都是正常現象,一般會在2歲之前自行矯正。如果2歲之后這些現象依然很明顯,就需要前往醫院做專業檢查了。
孩子學走路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TA手腳并用地努力站起來、搖搖晃晃地走向你,TA的臉上,綻開了自豪的笑容。從那一刻起,本能就會指引他一步步地走得更穩定、更堅實。
作為父母,我們能做和要做的,真的不多。不過是在孩子蹣跚學步時,張開懷抱接住他;在孩子奔跑跳躍時,陪他一同縱情歡樂;在孩子走向遠方時,默默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