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家庭都想效仿國外的育兒方法,堅持“散養”的理念,尊重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自由自在的長大。但是現實和理想總是會有很大一段距離,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孩子想出去玩就放出去玩,有時候哪怕孩子玩瘋了不回家,家長也不忍心打擾。
這樣的“散養”真的有利于孩子身心發展嗎?其實不一定,孩子小的時候有些規矩一定要立下,就像花花草草需要修剪一下樣,如果過度放養,很可能培養出一個熊孩子。下面這四個規矩,看看你家有嗎?
1、要學會承擔:
家長們一味地尊重孩子的意愿,想學什么興趣班就給報什么,不想學了就放棄了。其實這樣的做法并不是真正意義的“散養”,真正的散養不是沒有邊界,而是根據孩子的發展狀況來靈活的調整和堅持邊界的范圍。
孩子新鮮勁兒過去了,不想學了,家長要讓孩子懂得承擔,懂得自由選擇背后的責任。用責任來要求孩子繼續堅持,這也是培養孩子耐心、自律的一種方法。
2、做錯事情要主動道歉:
孩子小的時候,即使做錯事情,大人也會偏袒他們,總認為等孩子大了就好了。其實孩子不管多大,都要讓他們認識到做錯事情就要主動道歉,只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主動改正才是真正懂禮貌的好孩子。
當然,爸爸媽媽也要給孩子做好表率,如果是錯怪了孩子,也要主動跟孩子道歉。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3、別人的東西不能碰:
孩子小的時候,很難分清楚自己的東西和他人的東西。他們喜歡就要拿起來玩,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樣。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識,自己的東西、別人的東西分清楚,才有利于孩子建立與他人的界限。
如果實在想玩別人的玩具,那就要跟別人打招呼,請示玩具主人的意見,經過別人允許才可以拿,這是一種起碼的尊重。
4、專心做事情:
孩子小的時候,就要給孩子灌輸專心做事的態度,家長要給孩子設立專門的餐桌、學習角、繪畫區。到了吃飯時間,孩子就要專心吃飯,而不是一邊玩,家長一邊追著喂飯。
到了學習時間,孩子就要在學習角看自己的書,學習該有學習的樣子,閱讀該有閱讀的樣子,這樣不僅能培養孩子專注力,還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