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從小養成的各種習慣。兒童階段是培養習慣的最佳時期,一個好習慣能成就孩子,一個壞習慣則能傷害孩子。
希望家長們能在暑期的陪伴中,讓孩子們養成這七個受益終生的好習慣。
從語言開始文明習慣的培養
高爾基說: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我們都希望孩子將來是一個懂禮貌、有教養、舉止文雅的人。
從孩子呱呱落地之日起,他就開始“瘋狂”地向生活的環境學習語言,大人們和他說什么,大人們之間在說著什么,他都不分好壞地全盤吸收。
接著在牙牙學語之時,開始不斷練習之前學到、現在正不斷學習的各種詞語和句式。一個孩子正是從“謝謝,請,對不起……”這些不起眼的日常詞語開始他的語言成長之路。
如果父母平日說話就是溫和有禮貌,再加上日后親子閱讀里多給孩子接觸詩歌、經典、文學作品等,那么這個孩子的語言修為一定不會差。
好的語言才能慢慢發酵出說話和氣、舉止文雅的好氣質。
從進食培養孩子的規則習慣
進食是培養孩子規則習慣最重要的契機。家長可以從細節做起:教孩子正確拿筷子的方法、等大人動筷子后才能吃、吃飯時手扶著飯碗、咽下嘴里飯菜再說話、吃飯時不要吧唧嘴、喝湯時不要發出響聲、禁止用筷子敲打飯碗、不能隨便更換座位、不能將筷子插在盛著米飯的碗里,以及吃完飯后碗里要一干二凈、添飯時不能說“要飯”或者“再要一碗”。
吃飯是一個孩子每天要經歷好幾次的事情,所以通過吃飯養成孩子的規則意識,這個契機非常重要。
與他人和諧相處的社交習慣
語言是為了社交而服務的,因為社交的需要,我們才要學習語言。現在的社會講情商,而情商的重要指標常常是看是否會社交。
現在的父母已經越來越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合不合群?愛不愛跟小朋友玩?是不是樂意和別人分享?會不會欺負或者是被其他小朋友欺負?這些都是大多數父母關注的問題。
這時候父母的示范和引導顯得特別重要。你希望孩子是樂于跟別人交流,友好相處的,那么首先父母也要做這樣的人,熏陶自己的孩子。并且創造機會,多帶孩子去接觸各種各樣的人,不僅僅是同齡人。
在相處中,引導孩子與別人友好相處、幫助別人、與別人分享、考慮別人的感受。
日子久了,這些好習慣內化在孩子心中,自然而然就成為了一個不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別人感受,善于溝通、善待別人的人。
從自己穿衣開始培養勞動習慣
勞動習慣,同樣是一項應該從小培養的行為習慣。現在父母常常會過度保護孩子。
孩子小的時候覺得他們太小了,長大一些了,又心疼孩子忙著學習沒時間,生活上這些小事都處處代勞,這樣孩子就一再失去自己動手的機會,自然難以培養起自立的品格。
其實家長不要以為這些生活瑣事不值一提——孩子自立的意識正是從穿衣、穿鞋穿襪開始的;責任感正是從幫助爸爸媽媽洗碗掃地抹桌開始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正是從自主自己的生活開始的;自信正是從輕松掌控自己的生活開始的。
所以,放手讓孩子去做,你會慢慢看到驚喜。
衛生習慣是一生健康的基礎
衛生習慣的培養重在兩個方面,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良好的作息習慣。好身體是一切的關鍵,這一點越來越得到現代人的認同。
幼兒時期的作息習慣對過渡到小學階段特別重要。當孩子從小就習慣了按時按點地做每一件事:起床、吃飯、喝奶、上幼兒園、運動、閱讀等,到了上小學時才能自律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更加有規律地進行娛樂和學習,達到兩者的平衡。
運動習慣是一生健康的保證
生命在于運動。若該動不讓動,上學必多動;學前任其活動,動夠上學不動。其實運動協調能力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智力。
你也許想不到,有些小學生跑步姿勢不夠協調、易摔、不會跳繩、唱歌跑調、發言口吃、字寫得不好看、看上去聰明學習成績卻不如意,其實都和孩子的運動協調能力缺乏、神經功能失調有關。
當度過了幼兒時期,運動習慣更多地是幫助一個人強身健體、心情愉悅,擁有積極樂觀的好心態。
閱讀習慣是一生的財富
現在,人們越來越認同教育應該是自我的、一生持續不斷的追求,而不是學校里的十幾年,老師灌輸給我們的那些知識。自我教育的基礎就是要有閱讀習慣,自發地從各種書籍里汲取營養。
現在的童書市場比以前繁榮很多,各種好書層出不窮,親子閱讀的理念也已經越來越深入人心,得到很多父母的贊同,不少父母已經開始在育兒之路上踐行起來。
在幼兒時期就開始培養起閱讀的習慣,會比成年后再來培養容易的多,也會在無功利性的閱讀中更加發現閱讀的樂趣。當一件事是有樂趣的,那么離習慣就不遠了。
父母給孩子金山銀山,都不如教他養成受益終身的好習慣。
從小養成這些好習慣的孩子,會有獨立的思想,健康的體魄,能夠珍視豐盈的內心,也能體察他人,長大后成為一個自信而有力量的人。
有能力的孩子會飛得高,有好習慣的孩子才會飛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