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八年前火遍網絡的“殺魚弟”?
8年過去了,這個小男孩也即將成年,而他再次成了“網紅”,只是這一次卻是因為他喝了百草枯去醫院,被人發現之后傳到網絡。
而他喝藥的原因竟是:小孟賣魚時與人發生口角,父親罵了他幾句,他竟一時委屈想不開。
俗話說“兵生兵,將生將,做買賣的孩子會算賬。”
所以很多人會覺得是遺傳基因的原因,但是了解到實情之后可能會改變想法。
據周邊攤販說,對孩子會做出這樣的事并不意外,小孟的爸爸讓他從學校回來幫助賣魚賺錢,而且對他缺乏關愛動輒打罵,這么多年下來,孩子變得封閉古怪,脾氣暴躁。
不讓讀書、動輒打罵、缺乏關愛。
輕描淡寫的幾個詞語,足以改變孩子的一生。
教育家布克梅尼斯特·富勒說:“所有孩子生來都是天才,但絕大多數孩子在他生命最初的幾年里,天資被磨滅了。”
所以,人與人之所以不一樣,主要是因為在后天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
在幼年的意識中留下的印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會在未來漫長的一生中發揮重要的影響。
也可以這樣說,一個孩子將來能成為什么樣的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孩子的父母是何種層次的人,取決于孩子在早期成長過程中受到何種層次的家庭教育。
失敗的家庭教育有著宿命般注定的通病,而成功的家庭教育也同樣有著相似的共同點,父母在這些點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1
重視教育,敬畏知識
這個世界上的事處處以等級和門檻劃分,但是唯有知識是不以貧富等級劃分,唯有知識的力量可以沖破固化的枷鎖。
同樣是出身貧苦農民家庭的王心儀,以707分的好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的事跡相信大家早已經看到過。
不同于小孟的暴躁和封閉,王心儀性格陽光開朗且學習成績優異,更有一顆堅強豁達的心靈。
這一切要感謝她的父母,他們雖不是財富萬貫的成功人士,但是卻比成功的人士更優秀。
父母告訴她:
知識可以擺脫蒙昧與無知,給她灌輸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
用厚土埋幼苗的常識告訴孩子要努力要不怕困難— “破土之前遇到堅實的土壤,才能讓苗更茁壯的成長”。
一個敬畏知識的家庭是一個有遠見的家庭,不以現在的貧苦讓孩子放棄讀書打工賺錢,而是讓孩子自由的接受學校教育,把未來的希望寄托于知識之上。
或許正是這樣的堅強豁達的母親,才能在泥土里養出最高潔的蓮花。
看似愚笨的做法卻充滿著智慧:
出身環境不能改變,但是她的父母卻教會孩子用知識來改變未來生活的環境。
給孩子食物只會讓孩子成為大人,給孩子尊重教育和知識的觀念則會讓孩子成為偉人!
2
平等和尊重
在《爸爸去哪兒》節目中,有人送了多多一只小狗,多多很是喜歡,陸毅的女兒貝兒也想玩一會兒。
便問黃磊,能不能把小狗借給她玩一會兒。
而黃磊并沒有答應她,而是對貝兒說:“小狗是多多姐姐的,你要跟多多姐姐商量!”
后來多多不放心自己的小狗,就問黃磊可不可以要回小狗。
黃磊對多多說:“多多,你是姐姐,你自己解決問題。”
從這兩次一問一答中就可以發現,黃磊對女兒的尊重,雖然多多還是個小孩子,但是黃磊卻把她當做一個同齡人平等對待。
有這樣的父親,觀眾也不會意外多多的成熟優秀和責任擔當。
談到尊重孩子時,黃磊在《向往的生活》里說:
我從未把她當作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
她不屬于我,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她,我們像朋友一樣相處。
如果她不要做一些事情,她就要承擔不做的結果,為自己負責。
中國很多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獨裁者”,從未把孩子當作一個“人”來尊重,隨意掠走孩子的東西,侵犯孩子的隱私,甚至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
西方普遍意識是,孩子是上天賜予的禮物,養育孩子也是個享受做父母的過程。
當父母從施恩變成享受,從絕對權威變成共同成長,父母對子女的態度自然會不同。
而尊重孩子并不是順從孩子,父母只有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位子上和他們溝通交流,才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關愛,同時也會讓孩子可以學會如何尊重他人。
3
陪伴和交流
西方心理學有研究發現:孩子的詞匯量和父母在家庭交流,尤其是和在餐桌上交流的詞匯直接相關。
父母在談論政治,孩子可能今后會對政治感興趣;父母在抱怨,孩子可能就有了抱怨的情緒。
家庭是一所學校,它通過家庭環境氛圍及父母的言論、行為,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無形中塑造著孩子的人格品德與基本素質。
很多父母以為跟孩子多說話沒有什么意義,實際上父母說的東西,即使孩子今天不懂,也會成為他大腦里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教育改革提出一個主張:共讀,共寫,共同生活。
基調就是陪伴。
但據統計,中國有七成父母沒時間陪伴自家孩子。
科技的發達,電子設備不斷更新換代,即使與孩子在家,彼此的交流也受到電子設備的影響。
浮躁的金錢至上的較量和攀比,工作的快節奏壓力,很難有父母真正把自己的時間投入到孩子身上。
所以現在的家庭很多都是空殼家庭,沒有交流,屬于隔離的狀態,關系是凝固的靜止的,關系氛圍是不流動的,沒有溝通,就不會有氛圍。
從心理學講只構成形式的家庭,沒有構成實際的家庭。
看似和孩子生活在一個區域里,但其實是在假裝陪伴孩子而已,這份虛假的陪伴形同虛設。
西爾斯的親密育兒法里有這樣一個理論:
所有被親密育兒法長大的孩子,安全感一定比較強,與人的親密度也高。
因為他們在幼年就得到了妥善的對待,而幼年是人類最脆弱的時期之一。
很多父母不明白,孩子需要你陪伴的時候是非常有限的。
那些長大之后脆弱的、悲觀的成年人,在他年幼時很大一部分是沒有得到父母的陪伴和安慰。
在他需要的時候你沒有陪伴他,等他懂事了,哪怕你想陪伴他,他也不需要了。
家庭教育就像電腦上的后臺,我們在前面看不到它,但是后臺決定了前面我們看到的是什么,他決定了一個孩子的行為。
家庭教育是基礎教育,更應該是主導教育,給孩子深入骨髓的影響,是任何學校及社會教育所永遠代替不了的。
但有太多父母為了金錢和名利忽視家庭教育,什么賺錢是為了更好的學區房,為了付起高價的培訓班,諸如此類的借口只能說是本末倒置。
孩子的成績和品行不是單單用錢就能堆砌起來的,雖然教育需要錢,但并不是需要“無底洞般”的錢,想要更多的錢不是孩子的教育需求,而是大人的欲望使然。
人在年輕的時候,千萬不要借口工作忙而忽略對孩子的教育,在年老的時候,一切榮華富貴都是過眼煙云,一個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讓你晚景慘淡,但是一個成功孝順的孩子足可以讓你生活無憂。
所以孩子的成長中,錢不剛需,父母用心營造的家庭教育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