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3歲到5歲之間,各種小毛病就會涌現,其實最主要的毛病可以分為4種,家長最好應該如何應對,并且引導孩子改掉壞毛病呢?
比如說是發脾氣,并不是說在三歲之后才會發脾氣,因為孩子兩歲之后就已經是叛逆期了,所以發脾氣的時間也就更早。但是隨著孩子的逐漸成長,對父母發脾氣的次數應該逐步較少,但是孩子三歲之后依舊發脾氣,那么就要防止養成這種習慣了,家長一定要制止才行。
了解孩子為什么要發脾氣,是不是到了非要發脾氣不可的時候,因為孩子并不會正確疏導自己的情緒,因此才會發脾氣,這也與孩子以后的情商有關,所以家長要教孩子合理引導情緒,更不能無緣無故的亂發脾氣。
還有打架,孩子們在一起玩的時候難免會出現這種情況,比如說是為了得到一個玩具,或者是僅僅看其他孩子不順眼想要欺負一下,這都會導致孩子打起來。其實孩子打架很正常,而且孩子忘性大,打完之后依舊會一起玩,但真正生氣的就是雙方家長了,會告誡孩子以后不要和這種孩子一起玩。
其實家長完全不必這樣做,而是應該問孩子是不是只有動手才能解決問題,有沒有其他方式來令雙方滿意,這樣孩子也就會去思考問題,從而能夠更好地解決事情。
對于家長而言,最令家長生氣的就是孩子撒謊問題,畢竟在我們的文化中,撒謊是最為不齒的一種行為,而且家長們也被從小教育做人要誠實,所以當孩子出現撒謊行為時就會更加生氣。
然而無論家長多么生氣,首先一定要保持理智,明白孩子為什么要撒謊,是自己身上出現了這種行為,還是孩子因為害怕而撒謊。知道原因之后,家長就要告訴孩子這些事情都不值得為此撒謊,畢竟事情還可以改正,如果撒謊成性被別人覺得是個壞孩子,那就真的想改正也改正不了了。
最后一點就是焦慮了,我們聽說過中年人焦慮,可是孩子為什么會焦慮呢?孩子出現焦慮情況,其實是發育過程中比較正常的心理狀態,家長可以通過和孩子玩游戲或者讓孩子區興趣班等行為,來分散孩子的這種焦慮心情,弱化焦慮,孩子自然也就不會受到焦慮的影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