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經常有家長對人這樣介紹自己的小孩:“我家孩子內向、害羞,不愛說話”或者“我家孩子比較笨,學東西慢”……其實,這樣的介紹并不妥當,因為這些形容詞無疑就是貼在孩子身上的標簽。而這些被貼上的,消極的標簽會逐漸成為孩子的屬性。因為你所得到的必將是你所期待的,而不是你所想要的。
不要忽視心理學中的“期待效應”
1968年,美國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教授和雅各布森教授在美國加州一所學校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從這所學校里隨機抽18人學生,告訴校長這18個人是都是高智商人才,要好好培養,他們一定會取得不一般的成績。半年后,他們回訪該校,發現這18名學生都成為了學校的尖子生;再后來這18人也分別在不同的領域做出了非凡的成績。
為什么提供的“假信息”最后卻有了“真效果”呢?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分析后認為,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的“權威性預測”。大家因為他們的預測從而對這些學生產生了高期待,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下意識地滲透了這種高期待,進而對學生進行了積極的暗示。學生感受到老師的積極暗示,以老師所期待的方向和水平來重新自我塑造,并以此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為。據此,他們提出了“羅森塔爾效應”,也叫“期待效應”,說明期待對人的重要影響。
一件新衣,如果身邊所有人都說適合你,你肯定會經常穿;如果身邊所有人都說你穿了難看,肯定會放到箱底不再穿出來。我們成年人尚且容易被周圍人影響,何況是價值觀、人格還在形成中的孩子呢?
積極的期待激發孩子進步
作為父母,我們與孩子朝夕相處,是他們最親密、最信賴的人。如果我們能對孩子充滿積極的期待,用贊美、鼓勵來與孩子溝通,一直給孩子傳達“你真棒“”你真努力“”爸爸媽媽相信你“等,孩子必定會感受到這些信息,“期待效應”就會開始起作用,孩子會努力朝著父母期待的方向前進,變得積極向上、樂觀開朗。
消極的期待將孩子推向歧途
期待就像一把雙刃劍,積極的期待催人進步,消極的期望則會將人推向歧途。如果父母總是以消極的方式定位孩子,給孩子貼上“蠢笨”“膽小”“什么事都做不好”等消極的標簽,孩子會認為標簽就是自己的屬性,從而放棄努力,成為那個令爸爸媽媽頭疼的“問題孩子“。
所以,不要給孩子貼消極的標簽,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孩子只會消極對待。多看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多關注他的細微進步,用積極的標簽來鼓勵他,你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就像你希望的那般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