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歐洲時報網報道,2019年春夏時裝周在上海舉行。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稱,該時裝周正在成為進入中國這個利潤豐厚的市場的重要通道,不過想在中國市場運作依然存在難度。創立于2003年的上海時裝周不屬于四大時裝周之一,但其重要性正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而加強。
倫敦的時尚設計師蘿克桑達·伊利契奇在接受BBC采訪時表示,很贊賞中國消費者的冒險精神,“中國市場真的和我DNA里的那些部分產生了共鳴”。
BBC引述一份來自貝恩咨詢的報告稱,在價值2230億英鎊(約合人民幣1.96萬億元)的全球奢侈品市場中,來自中國的支出占1/3。2018年,中國奢侈品市場連續第二年實現20%的增長。
西方品牌一直在跟蹤中國不斷擴大的中產階級市場的潛力,尋找進入這個利潤豐厚、但受到保護市場的通道。其中,鎖定商業伙伴和買家是關鍵因素。
英國時尚協會(BFC)首席執行官卡洛琳·拉什表示,盡管公司可以單獨行動,但“慣例是尋找一位中國的伙伴進行合作”。該協會希望和中國各地的獨立零售商取得聯系,后者通過類似于微信和微博這樣的社交平臺發展客戶,并通過這些渠道直接進行銷售。
拉什說:“我們也在尋找能夠幫助英國設計師開設零售店的伙伴,以及能夠幫助進行大量分銷的大型電商。”
行業人士表示,中國消費者喜歡英國設計的“創意”。上海精品集合買手店The Balancing的首席執行官伊馮娜·干(Yvonne Gan)對BBC表示,最新一季產品中40%的投資都花費在英國品牌,中國品牌只占5%,“本土設計不如英國設計師有創意,品質也無法與后者相提并論”。
盡管如此,英國品牌所處在的仍然是一個擁擠的市場,希望取悅中國消費者,但并非所有都采取了正確的方式。此前,杜嘉班納(Dolce&Gabbana)就因為一次有攻擊性的廣告宣傳引發嚴重的反對浪潮,導致一些零售商將其產品下線。
同時,博柏利(Burberry)也因為中國新年廣告宣傳的偏差引發批評。也有其他一些英國品牌無法在中國取得認同。瑪莎(Marks&Spencer)在2017年退出中國,NewLook在去年退出,Topshop也和本地伙伴有摩擦。
中國裝飾品零售商派德集團高級銷售主管伊雷娜·于(Irene Yu)認為,中國消費者對于時尚非常精明。她說:“他們很成熟、見識廣,并且對品質和新潮有要求。”
價格同樣也是問題之一。盡管財富在增長,高額進口稅讓很多西方奢侈品牌超出人們的承受范圍。張天偉說,英國設計師仍然處在稍高端的價位。盡管消費能力在不斷上升,中國消費者在設計師服裝上的消費意愿沒有在鞋類和裝飾品上強烈。
與此同時,來自本地設計師的競爭威脅也在加劇。伊雷娜·于表示,越來越多的中國設計師開始走上國際舞臺,為該領域帶來一股新鮮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