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忙于工作的年輕父母都會把孩子給父母帶,而老人退休后帶帶孫子也是一種樂趣,但是大多數老人對孫子都是寵溺過多,少有管教,甚至在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還會插手。老人疼啊孫子、隔代親很正常,但是老人在和孫子相處的時候還是要避免做以下5件事。
以下5種情況需要避免:
1。“我給你買糖,不要告訴你爸媽。”
楊健指出,這種情況非常常見,如果只有一兩次,對孩子不會造成太大影響,次數多了,孩子會把老人當作“保護傘”。在父母管教孩子時,孩子首先會尋求老人的庇護,影響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2。“先把孩子的飯做好。”
很多老人將孩子當作特殊照顧的對象,吃飯單獨吃、電視節目也要看孩子喜歡的,這種行為會強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長大后較為自我,聽不進別人的建議或忠告,甚至變得自私、貪婪。
3。“放著別動,別傷著你。”
很多老人怕孩子受傷,避免讓孩子進行一些簡單勞動,主動幫孩子穿衣、喂飯。久而久之,孩子會失去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也可能變得自由散漫,長大后缺乏獨立生存的能力。
4。“不哭不哭,奶奶給你買。”
在孩子得不到滿足時,往往會哭鬧不止。而這并不是因為痛苦,而是“要挾”長輩滿足他的需求。老人寵愛孩子,總想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下一次孩子有需求時,還會故伎重施,應從第一次就不要讓孩子養成這種習慣。
5。“你小時候也這樣,別這樣嚇孩子。”
因孩子做錯事,父母在進行教育時,老人若在孩子面前如此袒護,孩子便會覺得,既然爸爸媽媽小時候也這樣,我也沒必要改。這樣會放任孩子繼續重復錯誤的行為,讓父母教育孩子變得更加困難。
老人應該把如下幾句話掛在嘴邊:
1。“爸爸媽媽說的對,要改正錯誤。”
孩子做錯事情時,老人與父母對待問題要一致,不要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父母與老人要多交流,這樣才能在問題上達成共識。老人的老方法有對有錯,應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與時俱進。
2。“為什么想買這個玩具,告訴我原因。”
老人對孩子合理的要求可以給予滿足,但不要馬上行動,先問孩子為什么提這個要求,闡述理由;對不合理的要求堅決不予滿足,如果孩子哭鬧,等他冷靜下來再去溝通,讓他認識到錯誤。
3。“爸爸媽媽回來了,去找爸爸媽媽玩。”
父母下班回家后,老人要把主動權遞交到父母手中,讓孩子多與父母交流、玩耍。親子關系在孩子生長中很重要,要有意識地增加孩子和父母相處的時間。
4。“今天天氣好,奶奶帶你去公園找小朋友玩。”
帶孩子多接觸大自然、和同齡小朋友玩耍,有利于他的情商發展和身體健康。老人也不要怕孩子吃虧、受欺負,有了矛盾,盡量讓孩子們自己解決。
楊健建議,父母和老人都不要將愛表現得太“浮于表面”,防止孩子對某人產生依賴,可以在暗地里對孩子進行觀察、監護,培養孩子的自理和自立能力。如果老人的教育方法有不妥之處,父母也要顧及老人的想法,委婉提出,加強交流,以免對老人造成情感上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