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走親訪友 “花式比娃”在所難免
面對“別人家的孩子” 你能忍住不攀比嗎?
新年將近,走親訪友時圍繞孩子的“攀比大賽”或許在所難免。熟人兒見面的例行寒暄想必你一點不陌生:
“你家孩子學習怎么樣啊?考了多少分?”
“你家孩子都報了什么興趣班啊?”
“孩子這個子可不算高,是不是缺鈣呀?”
不管平時對孩子滿意或不滿意,在跟別的父母聊起娃時都會發現:別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優秀,我家孩子怎么就是一皮猴子呢?過年期間,面對“別人家的孩子”,父母你能忍住不攀比嗎?
為啥孩子總被家長拿來“比”?
為啥過年的時候,父母之間的“攀比大賽”就圍著孩子的成績、優秀程度來呢?總結起來不外乎以下原因:
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榮耀 對很多父母來說,生了娃之后,自己的生命里就剩下孩子了,或者說最重要的就是孩子了。父母跟別人聊天的時候,自然是希望把自己最重要的部分跟別人比,希望壓別人一頭,以獲得別人的尊重和敬佩。
家長想讓別人認同自己 還有就是希望別人認同自己,認同自己的辛苦付出:我家孩子有多優秀,我就有多努力。特別是寶媽,為孩子付出的時候,身邊的人都不理解,甚至孩子都不認同,導致寶媽需要別人認同自己的付出。這也就衍生出另一個攀比方式:比慘,比誰家的孩子更不好管、更讓人頭疼。
攀比讓父母和孩子都受傷
其實,父母在攀比的時候,更多比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條件,如果只是一味地責怪孩子“不努力”、“不爭氣”,這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總是把羨慕的目光投給別人家的孩子,無論是家長還是自家娃都會“很受傷”。
父母因此產生焦慮而亂了方寸 父母無論平時多心平氣和,一旦有了對比,就有了傷害:“我為什么不能擁有別人那樣的生活,我為什么不能擁有別人那樣的孩子?”因攀比還會產生不滿,父母在接下來對孩子的教育中會亂了方寸,比如說:強迫孩子打亂之前的生活節奏、逼著孩子努力學習;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興趣班;對孩子不斷地埋怨、斥責等。
根據具體情況改變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好事,但是根據“別人家的孩子”的情況,來硬性規定自家孩子,這就未必有效果了。
孩子自尊心受到傷害 在父母的攀比下,自家娃不斷地被“矮化”:成績不如別人,就是不夠優秀;溝通不如別人,也是不夠優秀;甚至孩子在打架的時候輸,都是不如別人優秀。
父母容易拿孩子的短處跟別家孩子的長處相比,孩子在這種“不如別家孩子優秀”的言論中,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會受到傷害。
孩子出現防抗心理 被拿來比較的孩子很容易因為自尊心受損而把不滿加諸父母身上:爸媽讓我在眾目睽睽下丟人了;把那說得好像我一無是處……這么想著,孩子還會出現反抗父母的心理。
試試這三招 帶娃更淡定
攀比是多數人都無法抑制住的沖動,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父母抑制自己不去“攀比孩子”,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作為父母的一種進步。父母該如何面對“別人家孩子”帶來的攀比呢?試試這三招兒:
因娃施教,掌握好自己的節奏 每個家庭的人員結構、文化水平、生活方式都不一樣,每個孩子的優缺點也各不相同。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要根據自家的氛圍和孩子的性格做出調整。比如孩子性格比較跳脫、坐不住,喜歡跑跑跳跳,家里一直的教育方式也比較歡樂,父母就不要一下子給孩子報很多畫畫、鋼琴之類的興趣班。要培養孩子的耐心,也要慢慢來。如果父母因為“別人家孩子”而一下子給孩子太多壓力,這不僅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也會給自己、家庭找很多麻煩。
自信,勇于面對差距 每個孩子都有優缺點,父母要正確地看待孩子的某一方面跟別人的差距。
面對差距的時候,父母可以思考:如何正確彌補這個差距。比如上面說到,孩子性格比較鬧,坐不下來。父母要做的,不是讓孩子坐下來、坐很久,上一些文靜的興趣班。而是應該看到孩子是缺乏耐心,從而對孩子在耐心上進行引導。在出現差距的時候,父母不要只看表面,而是應該看到更深層的東西,從而對孩子進行培養、教育。如果只是學別人的表面東西,反而會壓抑了孩子的長處,也沒有提升孩子的短處。
接受孩子是普通人 接受孩子的平凡,是父母的成長。每個孩子在長大后,大概率地會成為一個普通人。普通人就是有優點、缺點,做不到完美。但是普通人也會有屬于普通人的夢想和幸福。父母要認同孩子的優缺點、認同孩子,從而讓孩子認同自己,讓孩子認同自己的優缺點,成為更能接受自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