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已經學會走路的孩子,卻又開始哭喊“媽媽抱抱”;
跟孩子說過無數遍,在公眾場合要安靜,答應得很好,結果到超市就大喊大叫,太煩了;
總在大人最忙的時候搗亂,不是要陪玩就是在不停問問題
……
這些行為是孩子調皮任性嗎?應該立規矩要TA嚴格遵守嗎?
據研究表明,三、四歲孩子的大腦發育不是線性向前,而是呈螺旋狀上升。孩子會出現這種現象:明明已經學會了的技能,突然又不能很好地掌握了。但這并不是孩子在故意跟家長作對,只是他的能力使然。如果此時,家長以批評、責備的語氣懲罰孩子,那么,他的心靈必然會受到傷害。
▲《你的3歲孩子:從友善到對著干的年齡》書中的插圖
世界級心理學家伊莎貝拉·費利奧莎曾從科學的角度分析過1-5歲孩子的心理,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讓家長理解孩子并不是存心在跟你做對,也不是任性搗蛋,他們只不過是還沒有具備解決自身問題的心智。
1
孩子指著櫥窗里的東西是非買不可嗎?
常見場景:
兩歲左右的孩子指著櫥窗里的東西,媽媽說:“我們不能買那個,怎么什么都想要?你不是有很多了嗎?”孩子哇哇哭,媽媽生氣。
分析:
其實,兩歲左右的孩子分不清楚什么是意愿、什么是稱呼。不論哪種情況,他都用“我要”?!拔乙蓖瑫r也有“我想”“我想到了”“我認出來了”“我喜歡”等等意思。
應對方式:
孩子指著櫥窗里的東西時,也許只是為了向你表明TA認識這個物體,而并非是想要購買。家長說“不行”,孩子會因為家長的誤解而開始哭鬧。比如寶寶指著櫥窗里的玩具小熊時,家長可以說:“啊,那是小熊呀。真的好可愛呢。”
2
當你正忙碌時,TA不停地來搗亂。
常見場景:
你在洗碗/做家務/處理工作時,孩子偏來湊熱鬧,不停地跟你說話,甚至要你抱抱。
分析:
如果跟父母親近的愿望沒有得到滿足,孩子的神經回路就會緊張起來。也許會為了小事大哭大鬧,看似過分的行為其實是孩子的神經系統在發出警報——他很失望。
應對方式:
培養三個兒子進入斯坦福大學的臺灣媽媽陳美玲曾經說過,“孩子們問我問題的時候,我絕對不會說等一下,可是有一些時候我在煮菜,他跑來問我,媽媽,為什么天是藍色的,我根本回答不了,我就把火關了,跟他說:你這個問題很好,我們一起去找一個答案?!?/p>
這也許是很好的方式,值得家長去嘗試、去完成。
3
去超市,這個也想要那個也想要,還跑來跑去,大吵大鬧。
常見場景:
孩子在超市里大吵大嚷,什么都想要。媽媽生氣地大吼:“你再不安靜下來媽媽就要打屁股了”。孩子更加哭鬧。
分析:
周圍一下子出現那么多東西要看、要聞、要聽,造成孩子神經系統過載,孩子就會抓住一樣東西釋放壓力,重新掌握主動權。
應對方式:
如果你想讓孩子安靜的時候,自己的音量卻提高了,豈不是自相矛盾嗎?
當孩子進入新環境或者充滿誘惑的環境時,比如車站、機場、商業街等,可以先給孩子一個任務,讓TA的大腦被“工作”占據。比如:“我來選胡蘿卜,你幫我找一下西紅柿吧?!彼臍q的孩子,一個目標大約能在大腦里保存十幾分鐘,所以要經常提醒孩子該完成的任務是什么,并積極地評價TA的行動。
4
越不讓做的事情偏要做,做完還笑,是不是在挑釁?
常見場景:
“不要再玩水了,灑的到處都是”,TA卻玩的停不下來?!安灰骈T了,小心夾手”,TA卻玩的更加開心了?!安灰蛉恕?,TA卻又打了一下,還看著你笑。
分析:
禁令會在孩子大腦中產生兩個動作:喚起一個動作在大腦里構建一個圖像,之后再否定它。小孩子并不能在大腦中連續完成這兩個動作。
應對方式:
兩歲左右的孩子還不能很好地處理否定信息,很容易把“不要XXX”理解為“要XXX”,并且還會迅速服從“要XXX”的指令,怕反應慢了你會生氣。因此,不要把命令說的太復雜,直接告訴孩子,你希望他做什么,而不是用否定式。
5
只在媽媽面前任性、哭鬧,是媽媽太縱容嗎?
常見場景:
跟爸爸或奶奶玩的時候不小心摔倒了就會自己站起來,反之跟媽媽出去玩,摔倒了要哭要抱。在幼兒園表現很好,晚上見到媽媽就變得非常任性。有時候,爸爸還會在旁邊“添油加醋”:“哎呀,你白天不是很乖嗎?怎么見到媽媽就開始不乖了呢?”媽媽都要抑郁了。
分析:
媽媽就是孩子的靠山,所以TA在其他地方“忍氣吞聲”,在媽媽面前“有恃無恐”。媽媽不要以為孩子故意給你找茬,并不是因為你鎮不住TA,而是TA的眼淚只敢留給媽媽這個無條件愛TA的人。
應對方式:
知道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分量,對于媽媽而言,這是甜蜜而又苦惱的負擔。耐心一點,等孩子再長大一些,TA就更喜歡和小伙伴一起玩而不是賴著媽媽了。當孩子哭的時候,不需要說太多話,只需要輕輕抱著TA,給予共情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