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隨著幾起發生在幼兒園的虐童事件曝光,很多老母親們都對幼兒園產生了防備。也經常會問孩子,在幼兒園過的怎樣,可奈何我們的孩子表達能力有限,支支吾吾半天也敘述不出一個完整的句子。
久而久之老母親們失去了耐心,孩子也變得越來越不愛表達,可這樣的就會導致我們的孩子在幼兒園受了委屈,可我們身為母親竟然還傻乎乎的被蒙在鼓里。
近日許多昆明市市民的朋友圈里都出現了一條名為曝光某某幼兒園的消息。消息中還附上了一段視頻,點開視頻我們就可以看到,在一家幼兒園里,一名老師模樣的女子對著一個小男孩不斷的打罵,孩子的哭泣聲音充斥著整段視頻,許多家長看完視頻之后,都為男孩的遭遇感到心疼,也對這位打孩子女子的行為感到憤怒,孩子究竟犯了多大的錯,竟然被如此對待?
帶著廣大市民的疑問,昆明市某電視臺的記者第一時間趕赴涉事幼兒園,記者通過對話該幼兒園的園長得知,該名女子確為孩子的老師。園長解釋說事發當日由于被打孩子不好好吃飯,老師生氣教育了孩子兩句,沒想到孩子來了脾氣,想要脫鞋發泄心中的不滿,老師著急幫這個孩子穿鞋子,而孩子不穿,氣急之下才打了孩子。
記者也采訪了挨打孩子的母親也就是這個打孩子視頻的發布者。據這位母親講述,對于女老師的理由她不能接受,孩子不聽話可以引導,這樣對孩子下狠手根本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該做的事情。
視頻中挨打孩子的母親還告訴記者,視頻是這所幼兒園里的一位已經的離職的老師,偷偷發給她的,當她看到視頻的時候,距離孩子挨打已經過去一周的時間了,在這一周的時間里,孩子每次上幼兒園的時候都會哭鬧,已經對幼兒園有了強烈的抵觸情緒。
近些年幼兒園虐童事件頻繁發生,老母親們每每把孩子送入幼兒園里,心都狠狠都揪起,就怕孩子在幼兒園里受到委屈。
接孩子放學以后,不得不追著孩子問這問那,可是幼兒園的孩子,尤其是小班的孩子,表達能力根本就達不到完整敘述某個事件的程度,問多了孩子還會產生厭煩的情緒。
所以想要知道孩子在幼兒園里生活的怎樣,家長的問話就得有點技巧。
掌握“望聞問切”四大法器,孩子在學校的狀態,父母輕松了然于胸。
1、 望——看見孩子的情緒
我們都知道當成年人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情的時候,他們會通過微笑來影藏自己的真實情緒。這種可以利用表情隱藏真實情緒的做法被稱為表情控制。
面對天真無邪的孩子,我們理所當然的會認為,他們所表達出來的情緒就是他們內心真正的想法,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
有相關機構做過一個名為“失望的禮物”的研究,他們找來三個盒子,在每個盒子里,依次放入孩子不感興趣的禮物、孩子喜歡的禮物和不放禮物,實驗者要求孩子每打開一個盒子就抬頭看向研究人員,通過對比孩子的面部表情。研究人員發現,2-3歲的孩子雖然表情管理的不好,但是她們已經開始試圖用微笑來掩蓋內心的情緒了。
既然孩子的表情不可全信,那我們該如何判斷孩子的心情呢?
這就需要家長用心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了,當孩子表現出不耐煩,或者莫名的哭泣的時候,正是他們內心的情緒無處發泄的時候,這個時候家長就要提起注意了。
2、 聞——聽孩子的話外音
之前在網絡上看到一個案例,一個四歲的女孩問媽媽: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能幫忙么?這位媽媽當時比較忙,就草草的回復可以,然而這個母親沒有想到的是,孩子竟然遭人猥褻了,猥褻孩子的男人所找的理由就是:你能躺在床上,幫叔叔個忙么?
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的說出某些話,家長需要認真思考孩子每句話背后的動機,比如,當孩子試探性的問:明天我可以不去幼兒園么?家長不要立刻否定孩子,要問孩子為什么不想去幼兒園,然后根據孩子的話來判斷,幼兒園里是否有讓他感到不開心的事情。
3、 問——問具體的問題
很多家長在接孩子放學以后,都會問孩子:你今天在幼兒園里過的怎樣?這樣覆蓋層面比較廣的問題,對于沒有抽象思維概念的孩子來說,他們很難回答。
因此很多孩子都會用“嗯”來回應,從這個簡單的字我們無法判斷出孩子到底在幼兒園過的如何。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克萊爾·霍西為廣大父母提出來一個“12分鐘問話”建議,他建議父母每天最好能夠抽出12分鐘的時間和孩子進行溝通,有目的、有準備的問孩子一些細節化的問題。
比如通過問孩子“今天老師帶你們做了什么游戲?”可以知道孩子和老師相處的情況。問“今天在學校里有沒有拉臭臭”,可以知道孩子在幼兒園的狀態是不是放松的。
4、 切——和孩子進行角色切換
李玫瑾教授說過:
當我們想知道孩子在幼兒園里到底發生了什么,孩子又表達不清楚的時候,我們可以和孩子進行角色切換。
放學回到家之后,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通過角色切換的方式復盤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
家長可以讓孩子扮演老師,而家長扮演孩子,然后故意表現出不好好吃飯、不好好做游戲、上課不認真等行為,觀察孩子的應對方法,因為孩子所做出的處理方法,就是在模擬老師的行為。
幼兒園對孩子來說是人生中所接觸的第一個“小社會”,如果初期體驗不佳,那會對孩子一生都產生影響。
我們鼓勵家長去了解孩子在幼兒園里的狀態,并不是說要家長完全幫孩子規避風險,而是希望家長能夠在孩子受了委屈或者受到不公平待遇以后,及時為孩子做心理疏導,真正做到:早發現、早介入、早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