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脾氣差,社交能力弱,家長應該怎么引導解決?
現在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最多也是有個弟弟妹妹,孩子都在家里當成了至高無上的小皇帝,一出門就是皇帝打架,誰也不讓著誰,一個比一個兇。有很多家長對于孩子的社交能力感到十分的困擾。
比如:“我的兒子經常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別人不給他,他就是又打又咬的。”、“我的孩子向我提出要求,我若反駁就開始發脾氣、哭鬧,怎么哄都哄不好。”、“孩子總是做事情沖動,也不考慮后果,最關鍵是老闖禍!”
其實,這些問題都反映了兒童身上的一個素質,那就是他的社交能力。
為什么孩子喜歡發脾氣?還這么容易攻擊他人?為什么出現膽小害羞的情緒,不敢跟其他人交往?這是因為他們的目標受到了阻礙,除了哭鬧和發脾氣,他想不出來任何的辦法解決他。所以,這也行為也成為他們受挫折之后自然而然的表現。
每個孩子從牙牙學語再到步入校園都是逐漸社會化的過程,我們以上所說的心理脆弱、愛攻擊他人、性格孤僻,這都反映出孩子社會能力不足的問題。
大多數家長都沒看出這背后的原因,一般遇到孩子這種情況,我們只會這樣做:先簡單地制止孩子這樣的問題,然后告訴孩子你不要這樣做,這樣做不好,這樣做會導致什么。
孩子可能會當時停止這樣的壞行為,但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仍然會重蹈覆轍,再次犯錯。你會發現我們這樣喜歡簡單制止孩子行為的家長,他們的行為基本上都沒有什么效果。
為什么會這樣呢?為什么孩子會重蹈覆轍?
因為一件事能不能做,都是我們的思考和判斷,并不是孩子能理解,也不是他能想的。
你希望孩子樂于分享,把玩具、零食分給弟弟妹妹或者其他的小伙伴,你也希望孩子能大度一點兒,把孔融讓梨的思想發揚一下,但這些都是你自己的想法啊,這是成人的思考模式,并不是孩子的。你只是替孩子解決問題,并沒有促進他思考。
所以,無論你怎樣強調孩子應該如何做,孩子還是很難理解,我們要改變的是孩子的社交能力,首要任務就是幫他改變認知,也就是傳說中的思維模式,思維模式一旦改變了,行為自然而然的就會發生變化。
三歲的小土豆把一個玩具借給了五歲的強強,過了一會小土豆想把自己的玩具拿回來,可是強強玩得正開心,并不想還給他。結果小土豆沖上去一口咬住了強強的胳膊,然后強強開始尖叫,兩人扭打起來。過了一會,小土豆搶回了自己的玩具,強強也開始嚎啕大哭起來。每個人身上都有對方的牙齒印,還有抓痕,弄得?雙方都不開心。
很多人都覺得這是孩子打?架?,卻不懂他背后的心理學。經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在遭受挫折時,并且找不到解決辦法的時候,就會更傾向于通過攻擊別人來發泄情緒。這也叫做“挫折攻擊理論”!
那些犯罪的人,為什么會選擇攻擊別人,可能是因為他們也是社會中的失敗者。當他覺得自己失敗卻也無可奈何的改變,就很容易出現傷害別人的情況發生。
如果孩子遇到了挫折就習慣去攻擊,即便是沒有出現攻擊行為,當他想不到解決辦法時,他也會變得異常痛苦、難過甚至壓抑。
身為父母,我們要學會幾個步驟幫助孩子解決難關,促進思考
如果不去改變,孩子就會重復這種思維過程,也無法很好地適應這個社會。
1. 面對沖突認同兒童的感受
沖突中孩子的情緒經常會高漲,因為在這個時刻,孩子們對他們的目標感覺很強烈。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加任何主觀判斷來接納他們的情緒,幫著孩子分析。這才能讓孩子釋放自己的情緒,然后孩子才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著手解決問題。
2. 反復敘述問題
不要偏袒任何一方或者父母的解決方案,要讓孩子明白你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傾訴對象,你也正在聽。孩子敘述問題可能沒有那么清楚,身為父母的我們,就應該幫助他重新組織好語言。盡可能地描述自己的心理。
遇到以上問題,我們可以幫助小土豆思考,而不是打壓他。告訴孩子:你看,這樣發生了沖突,你們兩個人都不開心,你可以想一個辦法,讓兩個人都不生氣,然后拿回玩具。
當我們這樣說的時候,一定要堅持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這就是孩子對待社交問題的思考。
所以,我們教育孩子是要幫助他如何思考,而不是教他思考什么。
我們要把對話主動權教給孩子,所有的答案都是他自己想出來的,而不是我們告訴他的。當孩子自己想出一些辦法并且運用到生活中,而且還得到了反饋,他就有一種強大的自豪感、成就感。
當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告訴他正確的社交方法,那么就可以幫助他提高面對困難時抗擊打能力。即使困難并沒有得到解決,他也可以用良好的心態積極的面對。這種能力是心理學上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叫做心理彈性。一個擁有高心理彈性的人,會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時,比一般人更容易接受,也會比一般人心理抗壓能力更好,所謂風起云涌、波瀾不驚,就是這樣的吧。
如果在孩子童年時,我們不去刻意的訓練孩子正確的思考方式,他也很難領悟到其中的道理,也就可能在遇到挫折時顯得更加脆弱和激動。
當孩子遇到社交問題,我們不能著急,應該先幫助孩子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然后讓他成為一個能獨立思考的孩子。當孩子找到了解決辦法,他怎么還能會生氣呢?
我要幫助孩子改變他的認知模式,從而改善他的行為,也提高他的社交水平,而不是告訴他,這不行那不可以。讓孩子變成一個具有高社交能力的人,從幫助孩子思考挫折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