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租房,滿足的是不同的需求。
吃穿住行,人類在日常生活中每天必須面對的四大項,很現實,誰也逃離不了。其中住這一項,從很重要的方面反映了一個人的生活品質。許多“剛需族”苦于高房價,買不起房,只好租房住。其實在古代,也有許多人買不起房的,故而杜甫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的哀嘆。
古代房舍
出租房已有五千年歷史,買房與租房本是孿生兄弟
中華民族的住房史,如果上推,可推到遠古時候的有巢氏。“上古之時,諸事不備,有圣帝出,教民構木為巢,以避爪牙角毒之害,故曰有巢氏”,有巢氏發明了房子,被后人尊稱為巢皇,雖然是巢居,和鳥兒一樣,但至少可以躲避洪水、野獸等。隨著華夏族人口的增加,巢居改到了地上,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住自己的房子,于是有富余房子的人,出租給沒有房子住的人便成為可能。
歷史上最早的租房客,可以追溯堯帝時的隱士許由。許由是堯時代著名的賢士,那個時代實行禪讓制,堯帝想將帝位禪讓給許由,結果許由不想當,聽了堯帝禪位的話去洗耳朵,認為是這侮辱了他的耳朵。史載“許由辭帝堯之命,而舍于逆旅”,逆旅就是旅館的意思,五千年前的日租房。舍就是住的意思,許由是有歷史記載的住宿第一人,既然那時候有了原始的旅館,短期的出租屋,很有可能也會同期出現中長期的出租屋。
古代房屋
夏商周時期,出租屋開始興旺起來,《周禮》上記載了周朝出租業的盛況:“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里有候館,候館如積”。漢朝時出現了私人旅館“郡邸”和專供外國人租住的“蠻夷邸”,南北朝時出現了門面出租房“邸店”,寺廟也開始對外提供租住,宋代出現了管理房地產稅務的“樓店務”,也叫“店宅務”,相當于房管局,分管出租房子和修造房子,元朝時為了解決公務員租不起房的問題,出現了“系官房舍”,給官員們分房住,明朝時出現了最早的廉租房“廊房”。可以說,買房與租房是一對孿生兄弟,五千年來一直共同存在。
歷史上那些租房的名人們,出人意料
和現代買不起房子的許多剛需族一樣,古代也有許多人買不起房子,其中不乏名人雅士。買不起房子,又得上班,只好選擇租房住。可見古代的房價也是很高的。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最有名的租房客,首推詩仙李白,李白的一生,是“詩和遠方”的一生,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出生地在中亞吉爾吉斯斯坦的碎葉城,曾到過中國的18個省市自治區、206個縣鎮,攀登過80多座名山,游覽過60多條江河,實現了全國各地的游學夢想。這么多地方,李白不可能買房住,只能租房住或蹭房住,那首“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就是在旅館寫的。李白的一生,是租房的一生,最后投靠族叔李陽冰,住的也不是他自己的房子。其次的租房客,則屬詩圣杜甫,杜大人生活在安史之亂的亂世時代,比李白還窮,買房子對他來說是不可能的,那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他的杰作,因為沒有錢,杜甫非常同情象他這樣的寒士,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的吶喊;第三個有名的租房客,就是大詩人白居易,白居易雖然是進士,當了朝廷公務員,但掙得錢少,在他的官宦生涯中,竟然租了十八年的房子,直到五十多歲才攢夠錢買了一幢屬于自己的房子,還是在京城遠郊。于是作詩一首感嘆:“游宦京都二十春,貧中無處可安貧,長羨蝸牛猶有舍,不如碩鼠解藏身,且求容立錐頭地,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廬心便足,敢辭湫隘與囂塵”。
宋朝時的租房客,最著名的就是三蘇。蘇洵在京當了十幾年官,買不起房子,只得租住。蘇東坡與蘇轍來到京城后,布了父親的后塵,照樣買不起房子。蘇洵到老死,除了家中老宅,沒有在京城購置一住房產,蘇東坡的兒子結婚,是借的朋友房子完婚;最幸運的還是蘇轍,拼盡一生財產買了一幢房子,不過這已經是他的晚年了。
在什么地方租房,根據自己不同的需要
從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與宋朝的三蘇來看,即便是盛世,也不是一般人可以買得起房子的。
古代市井生活
古人租房,滿足的是不同的需求。史上有個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母親是買房還是租房,歷史上沒有記載,不過根據分析,租房的可能性比較大,孟母又不是“房姐”,哪有那么錢財搬家。孟母的租房需求,是選擇一個好的鄰居和一個好的居住環境讓孟子安心學習。和孟母同樣看法的,還有南北朝時期的宋季雅,他留下了“一百萬買宅,千萬買鄰”的故事,當然,宋季雅是屬于買得起房子型。古有“非宅是卜,唯鄰是卜”的說法,這個說法適用于買房,也適用于租房。
第二種租房類型,是選擇靠近書香氣的地方,為了借書方便。古時候出版業沒有現代這么發過,租房子選擇一個就近借書、讀書的地方,也是首選之一。“整娖牙籖萬卷余,誰言家具少千車。僦居會向春明宅,好借君家善本書。”,這首詩說的是清朝大名士朱彝尊家中藏書非常多,金庸的先祖查慎行租房時,就選擇了在朱家附近。
古代市井生活
第三種租房類型,是選擇靠近伯樂的地方,當然這樣就比較功利了,但更實際。清初名臣徐乾學深得康熙寵幸,于是有許多學子就選擇租房在他家附近,“其所居繩匠胡衕,后生之欲求進者,必僦屋于旁”。這些學子一是為了巴結徐乾學,萬一被收為門下呢?另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可以隨時向他請教學習。
第四種租房類型,是圖個上班方便。清朝的大臣們,在宣武門租房的比較多,名臣曾國藩就在騾馬市大街北的棉花六條胡同租的房子,為了就是上朝方便。
至于租房價格,各朝各代都有不同。以宋朝為例,當時公租房的月租金為一百七十文,而一個當差的員工,月薪只有四百文,也就是說,拿出一半的工資來租房。宋仁宗時,大臣張永和建議宋朝政府將租房的費用分出三分之一作為軍費,可見宋朝的租金是不少的,名相晏殊家里有錢,他用錢都蓋了房子出租出去,因為房子多,成為當時的“房叔”。而名相歐陽修就屬于沒錢型,買房子肯定買不起,租房子也租不起好的,所以寫詩發牢騷:“鄰注涌溝竇,街流溢庭除。出門愁浩渺,閉戶恐為潴”。
這可真是,上下五千年,租房一樣難。今人的痛苦,古人已經都嘗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