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被體測支配過的大學生活是不完整的”——對不少高校學子來說,一年一度的體質測試是最令人“膽戰心驚”的時刻。這幾天,隨著“體測季”的來臨,一則消息引發了關注。
日前,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提出,要嚴把考試和畢業出口關。意見明確,加強學生體育課程考核,不能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合格要求者不能畢業。
體育“掛科”,大學不能畢業——中國對大學生身體素質劃下了硬杠杠。面對大學生體質水平連年下滑的現實,將體育成績和身體素質同畢業證“掛鉤”,釋放出了明確的信號:年輕人,該動起來了。
大學生身體素質呈下降趨勢
大學生的身體素質都有哪些評價標準?體重指數、50米跑、立定跳遠、引體向上、仰臥起坐、800米和1000米跑……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上述指標和項目都是高校學生的體育“必答題”。
近年來,大學生身體素質不佳,已成為“老大難”,也是刻不容緩地需要解決的問題。2014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結果顯示,中小學生身體素質向好,但大學生身體素質繼續呈現下降趨勢;2017年《中國學生體質監測發展歷程》同樣顯示出,我國大學生體質依然呈下降趨勢,肥胖率持續上升,每5年提高2%到3%。
“政策的著眼點不僅是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大學教育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功能和作用,參加體育活動有很多社會化的功能。”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認為,體育活動能磨煉意志品質、提高抗挫折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對于學生個人、家庭和社會來說都很重要。
事實上,體測成績與畢業證“聯動”并非新鮮事。2014年,現行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頒布時就已明確規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畢業時,身體素質測試成績達不到50分者,將按結業或肄業處理。近年來,不少高校也開始探索和明確將體測達標作為學生畢業的門檻。
既然早有規定,為何并未引起高校和學生應有的重視?不少高校體育工作者和學生表示,雖然這幾年開始組織學生進行體測,但即便劃定了標準,也存在形式主義的問題,一些高校的體測“水分”很大,形同虛設。
這幾年,多地曾出現高校學生在體測中暈倒甚至猝死事件,這也給學校的體測工作帶來不小的考驗。有的害怕承擔責任,令學生和家長有意見;也有的為了達到合格率要求,放松考核標準,其結果都是降低了體測強制性和相關指標的權威。
有專家稱,體測開展難的原因,其根本在于中國在基礎教育階段重智育、輕體育的思想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轉。在從基礎教育階段便開始積累的“惡性循環”中,運動意識差、體質下降明顯、鍛煉時間不足等問題在大學生群體中依然廣泛存在,“健康第一”的意識在學生和社會中都有待覺醒。
保持連續運動才能真正達標
引得不少高校學子連連喊累的體測到底難不難?以遭遇“吐槽”最多的中長跑來說,《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男子1000米和女子800米的合格標準均在4分30秒左右。在很多高校體育工作者看來,這個要求并不高,不需要有出類拔萃的運動天賦,只要堅持參加必要的體育運動就能達到。
因此,很多年輕學子怕體測,并不是由于成績標準強人所難,而是因為長久疏于體育鍛煉,導致身體素質嚴重下降,依靠短時間的“突擊”也難以達標。
根據多所大學的統計顯示,本科四年間,大二學生體育成績最好,而大四學生最差,而且差距還不小。然而,根據《國家體質健康標準》,大三大四學生的體測標準高于大一大二,這樣的“倒轉”令人心憂。
大學生身體素質逐年下滑,原因很多。一方面,一些大學生生活作息不規律,沉迷游戲,未養成科學的健身習慣,漸漸透支了身體健康;另一方面,大多數高校在大三、大四后不再開設體育課,難以強制性地把學生“逼”到運動場上,再加上論文、就業等壓力,學生的體育鍛煉時間被不斷壓縮。
除了自律和他律,讓更多高校學子持之以恒地參與體育運動,也需要政策的引導。王登峰表示,全國各普通高校將增加體育課程設置和學生管理。在體育成績的評定中,日常體育課出勤、早操簽到以及代表班級和院系參與體育競賽等體育相關活動也占據一定權重,注重過程性考核。
“目前的體育健康測試覆蓋了大學所有年級,這樣學生體質健康才能保持連續性,不能靠突擊訓練拿到短期合格。”王登峰說。
提高身體素質是系統工程
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離不開強制性的“狠招”,也需要內容豐富的“奇招”。
一些高校實行體育改革,豐富教學內容供給,鼓勵學生走向運動場。從今年開始,浙江大學實施了體育必修課的全覆蓋。從大一到大三,學生必須在每學期完成相應的課內體育課程,從60個種類的體育技能中選擇一項學習。在畢業年級,雖然體育課并不固定時間,但是學生也要完成課外體育課程,一學年要打卡鍛煉64次以上才算合格、拿到相應學分。
還有一些學校利用手機應用程序等方式,將學生在課余時間的跑步納入體育課成績。要想拿到滿分,學生必須在規定時間段內,以有效跑步距離和跑步時長進行運動,完成“打卡”。
王登峰表示,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共同努力。目前,重視大學生身體素質的氛圍正在形成。
與此同時,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學生體質的提升和運動習慣的養成,不僅要靠高校,也需要建立一以貫之的體育教育體系。而目前,我國在中小學階段同樣缺乏基礎性的體育教育,為此高校體育往往要承擔“補課”的功能。而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掌握運動技能、養成鍛煉習慣等體育教育的目標,其實是在中小學階段完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高校自主招生過程中,教育部首次明確要求各自主招生高校在校考中增設體育科目測試,將測試結果作為錄取的重要參考,以此激勵學生從中學起便積極進行體育鍛煉、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