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在教室里掃視一圈,眼神里流露出期盼。臺下學生有的停下手里的筆,有的繼續刷手機,有的抬下頭又迅速把頭埋下去。“沒有人嗎?答對了可以加平時分。”最近,有媒體描繪了這樣一幅大學課堂屢見不鮮的場景。
在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交流尚且如此艱難,課后更不必說。很多學生發現,除了上課,再沒有機會見到任課教師。
教師和學生,本是一對親密的矛盾體。清華大學原校長梅貽琦說過,“師生猶魚,行動猶游泳,大魚前導,小魚尾隨,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不求而至,不為而成”。這種“從游”關系,描述出教學活動中美妙的互動。
如今的大學師生缺乏交流,直接原因是:學生太多,老師管不過來。且不說一些公共基礎課動輒一二百人,師生間交流機會極少;即使是幾十人的小班,僅靠每周一兩次課的時間,老師也很難與學生產生深度交流。與此同時,即便是不承擔教學工作的專職輔導員,也常常力不從心、顧此失彼。
有人開始懷念師門傳承、師生如父子的傳統師徒關系。在大學師生關系亟待重構的當下,傳統師徒關系的合理內核應該傳承,但也應該迎合時代要求進行革新。
受一些不良風氣影響,今日大學校園已非充滿書香的“象牙塔”,師生交往動機和行為的功利性與庸俗性愈發凸顯。一些教師忙于科研、社會兼職,對于教學工作投入不足;一些教師為了獲得較好的評教結果,上課時取悅學生,不敢嚴格要求,對學生的發展與成長缺少真正的關懷與責任感。
不少學生選課也并非出于興趣,只是為了輕松地拿到學分順利畢業。一些給分高、課程難度小的“水課”便備受青睞。這些課經常“翹課”也不影響通過,課前背一背“重點”就可,很難與老師進行什么深度交流。
如今,95后早已占領大學校園,00后成了大學新生的主力軍,他們的個性和自我意識極強,談話、講座等傳統師生溝通形式,若不能很好地激發他們的興趣,就很難吸引他們。網絡時代,學生善于利用網絡平臺獲取信息,同時習慣用網絡平臺發表觀點、解決問題,這也潛移默化地消解了他們與老師交流的欲望。
師生關系不僅是教學關系,也是教育過程中師生之間形成的人際關系。更重要的是,教師要走下講臺,走進學生生活,才能從教書變成真正的育人。
表面來看,大學師生關系似乎有漸行漸遠的傾向,但實際上,學生對教師有更深的依賴,期盼著教師給予更多關注。作為在校大學生,我對未來同樣存在諸多未知與恐懼。紛繁復雜的網絡看似為我們提供了不少建議,但信息過載的焦慮也隨之產生。我經常希望向我信任、有充分依賴感的老師請教問題,得到他們的指點。
因而,大學師生關系的重構,重點不在課堂,在于課外。
這一代大學生不想做亦步亦趨的跟隨者,他們需要在迷茫之時能夠指點迷津的長者。學校需要充分了解學生關注點、興趣點,不僅籠統地舉行各種教育會、交流會,更要通過咨詢、專項指導等方式,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同時,注重校內與校外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帶領學生走進鄉村、企業,實現全方位育人。
現代教育家夏丏尊說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愛,就是化解大學師生難題的最佳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