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后,我在長輩那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道理,等他再大一點自然就明白了。”
我不相信孩子小就蠻橫無理,所以女兒遇到問題,我慣用的做法是和她講道理。
中秋節女兒幼兒園出了道題目,要大人跟孩子一起做燈籠。爸爸的手工向來比我厲害,晚飯后,父女兩認認真真的裁剪,繪畫加色,很快完成了作品。
女兒看著自己親手制作的燈籠,越看越舍不得,最后嚶嚶嚶地哭起來,嘴里念道著“我不想把燈籠拿去幼兒園。”
“小朋友明天都會帶燈籠去哦”。
“明天爸爸再給你做個一模一樣的。”
“大家都拿了燈籠,你不拿會很尷尬呢。”
女兒似乎沒聽進去爸爸的話,一直嚷嚷著不帶去幼兒園。
孩子哭的時候是聽不進道理的,所以此刻我能做的是轉移她的注意力,領著她去沖澡玩水。
等女兒情緒稍微平復后,我就要開始講道理了。
“你不想把燈籠帶去幼兒園是害怕老師不還給你了對嗎?”
“是的,會被老師拿走。”
“你知道老師把燈籠拿走后用來干嘛?”
“不知道。”
“老師收集完小朋友的燈籠后,她們會把燈籠一個一個掛起來,中秋節那天,小朋友就可以去找自己的燈籠了。一定很有趣。”
“可是小朋友的燈籠那么多,我怎么知道哪個是我的?”
“恩,你說的沒錯,那我們等下在燈籠上做個記號。”
“好”。
道理開始時,女兒是帶著哭腔很委屈的樣子,聽完我的解釋后,她明白了燈籠的用途,心里一下子釋懷了。
洗完澡,我倆在燈籠上蓋了個名字印章,女兒心情大好,把燈籠掛在了書包旁邊。
還有一次和女兒吃石榴,發現她連籽帶肉都吞了,我告訴她籽籽太硬不能吃,女兒卻倔強地堅持要吞進肚子。
于是,我又開始跟她正兒八經地講道理。
“你知道吃進去的東西去哪了不?”
“肚子里。”
“是的,進到肚子里一個叫胃的地方。”
“我們身體里有一條彎彎扭扭的滑梯,食物就是通過這條滑梯去到胃里的,然后胃再慢慢將食物咔哧咔哧“嚼碎”。嚼細之后,胃就把東西分給了腦袋、手臂、腳丫子,還有身體其他的部位。”
女兒聽到胃能嚼碎,立馬瞪大眼睛問:“肚子也有牙齒嗎?”
“肚子可沒有牙齒哦,只能慢慢的蠕動磨碎呢。”
說完,我用手使勁捏了下籽籽,然后放在嘴里用牙齒咬,女兒覺得有趣,有樣學樣跟著做。她咬完籽籽后說“吃不動”。
“對啊,牙齒都沒辦法嚼碎的籽籽,胃怎么能嚼碎呢。所以咯,如果你把籽籽都吞進胃里,胃就太可憐了,需要蠕動很久很久才能磨碎,它會累壞的。”
女兒聽完后,蒙圈地愣在那里,我猜那會她一定在腦補胃被壞的樣子。
然后奇跡的動作發生了,下一口石榴,她乖乖地將籽籽吐在了盤子里。
和孩子講道理,也不是次次都管用,但多數時候女兒是愿意安靜地聽我講完。
至于講道理失敗的那幾次,大概是我講的不夠動聽好玩吧。
是的,和小孩子講大道理,太生硬不夠有趣,他們是沒有耐心聽你講下去的。
帶燈籠去幼兒園事件,爸爸也在講道理,為什么對女兒不起作用呢?因為他講的很表象,而且還有點官方。
什么叫別的小朋友都帶了,你就應該帶。小孩子才不管喜歡這樣的邏輯:憑什么要跟他們一樣,我就不想帶啊。
小孩子天生有逆反心理,你叫我不要往東,我偏要往西。所以下次和他們講道理,沒想好措辭,就先別急著跟孩子解釋了。
跟女兒講道理,我的原則是:
第一,不在哭的死去活來的時候講。
第二,把“為什么”留給自己,想清楚了孩子為什么那么做,再和孩子講。
再說燈籠事件,我不會跟孩子開誠布公第一句話就問她,為什么你不愿意帶燈籠去幼兒園?為什么剛剛要那樣哭?
和女兒交談之前,我大概已經想過原因:爸爸從接到幼兒園的消息后,沒有和她說明白,為什么要做燈籠,燈籠用來干嘛。女兒只知道,爸爸和老師說了要自己做個燈籠拿去幼兒園。
所以當她認真完成燈籠后,對自己做的作品有了感情,不舍得帶去幼兒園了。而且在她看來,燈籠帶去幼兒園,老師就不再還給她了。
想清楚“為什么”后,就能對癥下藥的療愈了。
講道理實質是幫助孩子解心結,如果沒找準心結在哪,形同于雞同鴨講,浪費時間。
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全書都是和兒子安德烈的對話。安德烈從小在國外長大,周圍的成長環境也比較混雜,他還曾為自己的國籍,到底算中國人還是德國人有過苦惱。
復雜的成長環境,使得安德烈性格獨立,對于周遭的事情,常常有自己的見解,而龍應臺作為傳統環境長大的她,要與兒子中西混合的思想達成共識,或者說做到感同身受,也是極不容易的。
在《親愛的安德烈》一書中,能看到他們母子間對同一事物,不同的看法。當然,龍應臺并非是那種專制的媽媽,所以對于安德烈許多不可思議的想法,她抱著不反對也不支持的態度。
但個別特殊的問題,龍應臺還是會跟安德烈講所謂的道理。
跟成年的孩子講道理是很難的,因為他有自己的意識和主見。可安德烈不一樣,即便龍應臺的道理不能讓他信服,他依然會安靜地聽媽媽講完。
我想這應該跟安德烈兒時,龍應臺常給他做“翻譯”有關。
在龍應臺另一本書上,曾寫過在安德烈還是幼兒的時候,龍應臺推著他出門,便開始跟他介紹周圍的一切,跟安德烈講道理。
他兒時就已經學會了,有理說理就事論事的道理。所以成年之后,還能好好聽媽媽的大道理,這是龍應臺教育得當的結果。
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沒學會好好跟他講道理,孩子進入青春期,父母再想跟他講,為什么女孩不能夜不歸宿?男孩要說到做到...孩子是不會理睬的。
小時候沒學會的習慣,大了再跟孩子談道理,晚了。
大人和孩子講道理是很難做到的事,畢竟耐心這個東西不是說有就有,人非圣賢,誰還沒個脾氣呢?
不過若你能想到,現在花點耐心和孩子好好講道理,將來他能跟你就事論事,做個理智的寶寶,自己的怒火應該會收斂很多。
所謂和孩子好好講道理,無外乎是把生搬硬套的道理,用小孩子的思維,講的有趣好玩易懂。
在寓教于樂中,讓他明白為什么不能那么做的道理。
當然,講道理不等同于思想綁架,至于哪些時候能講道理,哪些時候大人要閉嘴,這是父母的本職工作,需要下一番功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