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舊立新的創新意識、勇于擔當的信心勇氣,是點燃創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
新征程上,對新的經濟動能的開掘,對新的增長模式的探索,對新的發展機遇的創造,取決于敢不敢變被動選擇和應對為主動打破和塑造,敢不敢變隨大流漂浮為勇當弄潮兒。
不管問題多么復雜,保持為民初心,牢記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百姓對民生改善的期盼,就能深入一線、直面問題、創新打法。
實現彎道超車、跨越發展,關鍵靠創新
深化改革,用減法“減負”,用“加法”賦能,正激發出江淮大地更為澎湃的創新活力。
近日,安徽省對2023年揭榜的國家全面創新改革5項國家試點任務進行了全面部署。
各地正在謀劃和組織實施若干抓綱帶目的改革舉措,采取任務清單方式推進。“全創改”中的“揭榜掛帥”,就是以敢為人先的銳氣,科學務實的態度,下功夫解決體制機制問題,療痛點,破堵點,探新路。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安徽每天都是新的。
這個過去就一直努力的省份,如今更加閃耀著醒目的點點炫彩,展現出越來越鮮明的“先鋒”氣質、開拓者風范——
“智造新軍”聲名鵲起,創新力量向著未來蓄勢噴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多重國家戰略疊加,安徽搭上“快車”,也因此承擔更重要的使命。鏈接滬蘇浙、輻射中西部,安徽處在“兩個扇面”的交匯點上。新科技、新產業正在風起,深耕多年的隱形“種子選手”安徽,目光炯炯、身手矯健,力圖彎道超車、后發先至。
實踐表明,安徽要實現彎道超車、跨越發展,在“十四五”時期全國省區市排位中繼續往前趕,關鍵靠創新。
創新是安徽過去“起家”的法寶,更是未來“發家”的依托。
思維迭代,創新打法,擔當作為,攻堅克難,才能從重點領域突破到系統能力提升,在把握時代變化中不斷躍升,在面臨發展挑戰時從容應對。
省委要求,必須堅決破除墨守成規、按部就班的守舊觀念,樹立破字當頭、勇闖新路的創新意識。
營造敢于創新的精神風尚和社會環境,讓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當創新杠桿加大撬動廣泛深刻的社會變革之際,廣大干部群眾破舊立新的觀念導引和作風轉變,必須緊緊跟上。
以自主創新強化競爭力,才能加速轉動“命運的齒輪”
今年初的爆款電影《流浪地球2》,片中幕后大“boss”,一臺擁有“自我意識”和超強算力的人工智能MOSS,其研發團隊領頭人“馬兆”的身份證號碼是3401開頭,定位在合肥,這個藝術細節耐人尋味。
競爭激烈的量子新賽道上,中國科學家奮力沖刺。
10月11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成功構建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三號”,求解高斯玻色取樣數學問題,比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一億億倍。
科學家的探索腳步邁得如此堅實有力,是基于競爭求進步、創新求發展的科學邏輯。創新這種創造性活動,比的就是誰更有勇于探索、奮勇爭先的智慧。
如果把創新當成安徽跨越發展的新引擎,那么,破舊立新的創新意識、勇于擔當的信心勇氣,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
“發展只有華山一條路,攻關核心技術,實現玻璃新材料領域的科技自立自強。”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總院黨委書記、院長彭壽院士帶領團隊,以創新力賦予“玻璃”無限可能:一片玻璃可以比紙更薄,可以隨意彎曲折疊,可以替代外墻發光發電。
剛掛完電話,電話內容立刻就能生成紀要或待辦事項;300萬年前的黃河象“活了”,還能與人對話……10月24日,第六屆世界聲博會上,科大訊飛發布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V3.0。
當前,安徽創新力量,不是著眼短期掙“快錢”,“躺贏”吃紅利,而是利用在科技、教育、人才方面獨特優勢和地位,著眼“全球一盤棋”,著眼安徽在全國發展大格局的戰略定位,“落子”布局,破而后立,勇闖新路。
后發先至的創新意識與爭先進位的進取意識“結伴同行”,江淮兒女努力爭取走在前列,鍛造更強的競爭力,搶占發展的制高點,努力為國家、也為自身,自主轉動“命運的齒輪”。
創新是發展的命脈,掌握了它,就牢牢掌握競爭主動權。對躋身第一方陣、在全國創新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安徽而言,破除守舊觀念,樹立創新意識尤為重要。
誰踏準了時代的節拍,就能凸顯優勢、搶占先機
近日,我國新一代正負電子對撞機、粒子物理實驗研究利器——超級陶粲裝置關鍵技術攻關項目在中國科大啟動。合肥新增的這臺大科學裝置,將在未來20年至30年內保持我國在陶粲能區粒子物理實驗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
安徽日益展現令外省羨慕的創新平臺載體優勢,其歷史源頭在哪?
上世紀70年代,安徽張開懷抱接納南遷的中國科大。1984年,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在中國科大成立。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一批國家級科研機構相繼落戶生根。
安徽省緊緊擁抱的這些大學大院大所,成為原創技術和科技成果的“源頭活水”。
在社會發展的流動和變革中,誰踏上了時代的節拍,做了正確的事,就能凸顯優勢、搶占先機。
有了優勢的科研創新“基座”,當然要用創新意識引出更多創新舉措,激活放大優勢,發揮最大效益。
安徽賦予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首席科學家、經費包干制、編制周轉池、科技大市場、沿途下蛋等機制健全完善。科技創新“栽樹工程”讓安徽創新生態一天天更好,每1天新增近8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位于長豐縣中部的下塘鎮,以“下塘燒餅”出名。2021年,比亞迪汽車選址下塘作為生產基地。從簽約到開工,42天;從開工到下線,不到10個月,生產5個月產值就過百億元。今年前三季度,長豐新能源汽車產量達35萬輛,占全省57%。
安徽汽車在“逆襲”,全國每10輛新能源汽車,有一輛是安徽造;每4輛出口汽車,也有一輛是安徽造;在新賽道上一路驅馳,安徽正蹄疾步穩、不屈不撓地將汽車產業打造成首位產業。
收獲產業創新的效能成果,從來不是等來、要來的,而是立足本土優勢、精心運籌謀劃、全力保駕護航培育出來的,是干部群眾拼出來、干出來的。
高精尖領域和產業,用創新利刃開辟前沿新疆界。傳統產業和產品,以守正創新激活揚帆新動能。
“綠色健康飲食理念廣泛傳播,給素食產品規模化發展帶來新機遇。”安徽八公山豆制品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八公山“非遺豆腐”,在現代化生產全力保持傳統口味、品質,加快走向長三角,連遭人嫌棄的豆腐渣,都制成了十幾種特色休閑食品。
享譽世界的徽菜,加快長出預制菜產業。在黃山,5萬多人投入臭鱖魚產業鏈,近50家相關企業年產值約45億元。
插上創新翅膀的農業大省安徽,努力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大文章,向著農業強省昂首挺進。
順應時與勢,主動識變、應變、求變,豆腐渣都能做出新價值;古老的“非遺”徽菜,張臂迎接融合一、二、三產業的“農業革命”、改變飲食生活習慣的廚房革命,臭鱖魚香飄全國。
新征程上,對新的經濟動能的開掘,對新的增長模式的探索,對新的發展機遇的創造,取決于有沒有“打破壁壘,深度融合”的干事決心,有沒有“騰籠換鳥、提升內涵”的發展思路;敢不敢變被動選擇和應對為主動打破和塑造,敢不敢變隨大流漂浮為勇當弄潮兒。
牢記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直面問題、創新打法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動態的、未知的變化造成認知上的沖擊。人們囿于固有經驗和傳統思維,或無所適從,或畏難不前,或局促不安。
大浪淘沙,不破不立。跳進快速變化的現實中改變自己,過程可能會有巨大壓力,甚至伴隨不小的陣痛,但這是蛻變的必經。
人們不難發現,身邊還有一些干部,精神懈怠,得過且過,辦事按老規矩,處理問題憑老經驗;工作只是簡單地“復制和粘貼”,不斷重復“昨天的故事”,面對各項改革任務,心中無數、腦中無事、眼里無活。
怎么鼓勵干部勇于創新突破?必須堅決打破少數人日復一日模樣照舊的工作節奏,徹底破除墨守成規、按部就班的守舊觀念。
始于2022年一季度的“季度賽馬會”,富有新意、成效明顯,正在全省每個層級、部門推行。
省級賽馬會上,通報、點評省轄市、縣(市、區)、省直單位、省屬企業工作和全省重點專項工作的進展,對每個專項打分排名。創新打法亮起來,拉升標桿跑起來。先進者介紹經驗,落后者如坐針氈。機制創新,“點穴”優化,喚醒的是干部責任落實、擔當作為和扎實作風。
破字當頭、勇闖新路,從觀念突圍、作風轉變入手——
創新的過程總是伴隨“革故”。不管問題多么復雜,保持為民初心,牢記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百姓對民生改善的期盼,就能深入一線、直面問題、創新打法。
破字當頭、勇闖新路,必須創新思維,敢闖敢干——
著眼山有人管,林有人護,責有人擔,林長制改革才力促“林長治”。體現激勵與約束并重,實現生態保護者與受益者良性互動,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才護住一江碧水。
破字當頭、勇闖新路,敢于站上風口浪尖,挺起脊梁——
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劈波斬浪的企業家,在科研攻關中大膽創新、解決難題的科學家,在鄉村振興熱土上探索經驗、蹚出新路的基層干部,無不是實踐磨礪,熟能生巧,在問題倒逼中找解法、開生面。
當跟上時代、搏擊未來的創新意識,化作能力素質中最閃耀的那一部分,一個個亟待發展跨越的區域、領域、經營主體,一個個在新時代星光下奮力趕路的遠行者,才能沖破前路的障礙,以開拓者的英姿,闖入新的廣闊天地。執筆:本報記者 吳曉征 汪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