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觀看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的二〇二一年新年賀詞直播時,頓時一種“值得”的榮譽感油然而生。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zhàn)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我有幸作為一名扶貧干部,親身參與到實踐中,這樣的歷練使我更懂鄉(xiāng)村,更勇敢,更沉著,更善于溝通,更懂得人性,更懂得如何切實辦好一件事。
金坑村的孩子們在上寫生課
鄉(xiāng)村義務教育缺席美術課
從廣州開了四個多小時的高速,進入鄉(xiāng)道,路況很差,人包裹在車里搖晃得像坐“過山車+碰碰車”。“哈哈哈,再慢一點,還沒進村就體驗到什么是坑,歡迎到坑里來,這里只有坑沒有金?!币黄饋眈v村的同事孫凱軍在旁笑著說。這是一個有近4000登記人口的百年老村,我們住在金坑小學里的宿舍里,與學校里的老師們一起搭伙食。扶貧工作就此開始,我們從此多了個稱謂:扶友。
2016年暑假,我們廣州美術學院教育學院組織了近40名學生會干部、學生志愿者,到金坑村小學來下鄉(xiāng)支教一周,以踐行“以美育人,以文化人”。40位同學成為了金坑村孩子們的40位美術老師,共有80多個孩子在暑假里報名要參加這期的美術班。每天11:45下課后,他們回家吃了午飯,中午也不休息,有的把手伸進門洞來開門,有的甚至翻墻進入學校,一個個坐姿端正,早早等在教室里。到了13:40,整間課室已無虛席,大家都安安靜靜地等著老師。孩子究竟有多么多么地渴望這一堂美術課啊,都不希望有一秒鐘的錯失。
金坑村很美,除了上課以外,大多數時候都很安靜,藍天白云,好山好水,空氣清新;而孩子們處處都能發(fā)現生活的美,這令我很是吃驚。我原以為沒有經過美術表達訓練的人,是欠缺發(fā)現美和表達美的能力的,但事實證明我不僅錯了,而且還被不曾畫過畫的孩子們的作品所感動了。孩子們到了課室背后的山腰,看著我們三下鄉(xiāng)的學生干部,怎樣觀察、怎樣畫、怎樣理解,就都好像被打通任督二脈似的,對美感的認識有著飛躍性成長,特別是在課堂中的表達,他們的作品雖不講究什么構圖、色彩搭配、造型原理,但就是能讓我看著這些畫面不禁淚流。
金坑小學共有六個年級和一個學前班,110多名學生,然而老師包括正副校長在內只有七名,每位老師分別承擔一個年級除美術外的所有課程。當被問到為何不兼上美術課的時候魏老師說:“我們真不會畫畫啊,哼兩首兒歌還可以,但畫畫這么專業(yè)的事情我們沒學過,教壞孩子怎么辦?”事實上,美術課經常缺席于鄉(xiāng)村孩子的九年義務教育。五華縣共有各類全日制學校517所,各級學生大約有22萬人,各鄉(xiāng)村留守兒童約200人,而美術老師僅230人,平均1名美術教師要對接近1000名學生。
金坑小學校容校貌的前后變化
打造金坑金柚,提升產品附加值
“金坑村之所以名為金坑,是因為百年前這里曾開采過金礦……”這時候已經是2016年12月的一個下午,我們在宿舍里的小客廳中,聽著廣美視傳學院的鄧源老師向我們扶貧隊介紹金坑金柚的品牌設計方案。
金坑村土壤測試結果為非常合適種植柚子。福建農林局周長征專家指導提升柚子農產品質量;廣州美術學院視覺傳達學院鄧源老師團隊打造“金坑金柚”品牌包裝,提升附加值;通過南方報社的農村報,打通綠色肥料供給信息通道和線下商超銷售渠道;提供保底低息的扶貧資金。經過多輪談判,村民、企業(yè)家、扶貧隊,三方終于達成協議。這是我們隊花了大半年獲得村民信任后的最佳杰作。
合作社成立后,在專家團隊引進提升品質、廣美團隊品牌打造、農村報供銷信息等組合拳下,2017年農歷八月金坑金柚初次上市,量少質優(yōu),隨即銷售一空,口感好、口碑好,當年相關的貧困戶們共分紅利總額20萬,2019年此合作社營業(yè)額為200萬,按柚樹產能趨勢,日后最高能產時,可有400萬營收,已成為村里實至名歸的“會生蛋的雞”。
設計量化教具,推動美育迭代進化
扶貧先扶智,都知教育扶貧是長遠解決貧困的辦法,可很少有人愿意等“長遠”,像美育扶貧這種見效慢的工作,推進起來尤其困難。在美術教育學院7月中旬的藝術惠民三下鄉(xiāng)活動里,村里的孩子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在一周的時間里,接受了美術教育學院大學生哥哥姐姐們的美術教育課。村里的孩子對生活的觀察敏銳度、色彩和造型語言的表達雖說有些拙氣,但作品畫面的感染力很強、很鮮活。一周時間雖有成效但也太短,農村教育硬件不足、專業(yè)能力軟件上也很匱缺,在這種處境中怎樣提升農村孩子的美術教育質量呢?從蒙特梭利的教育方法中可以得到啟示:量化的教具。對于每個教學活動使用相應的經設計的工具,通過量化的教具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這是美術教育學院的機會,更是廣州美術學院難得的特色精準扶貧的亮點。因為美術教育的“量化的教具”實現需要兩點:其一,懂美術教育;其二,懂設計。將這兩點結合恰恰是美術教育學院的綜合實力體現。我們當即開發(fā)了“教具、非遺美育課程、教學視頻、課件”四位一體的可穿戴非遺教具,實現教育扶貧可視化、可量化,倡導城鄉(xiāng)教育資源再平衡,增強孩子們的文化自信,最終實現鄉(xiāng)村美育不缺席。沒想到此一舉動,在省內牽起了一波少兒藝術教育行業(yè)迭代的進化。
在我們同時期先后參與金坑扶貧的廣美老師共有七位,我們有個小群“金坑七友”,自喻愛護著金坑這位“白雪公主”。離開金坑之前我們拍了照片留念,對比著看扶貧前后的變化,感嘆啊!感嘆的不僅是村容村貌的改善,而且是建立了綠色可持續(xù)的村集體產業(yè),每位貧困戶都是其產業(yè)發(fā)展的受益人,我們真正感嘆的是村里出了第一批大學生,共計13名,我們真正感嘆的是村里發(fā)展的帶頭人是深廣兩地回流的中青年優(yōu)秀鄉(xiāng)紳,我們真正感嘆的是,金坑村經歷過幾年的精準扶貧,村里的民風改善了,樸素依然,而垃圾分類等文明行為日益多了。雖然,相隔三年再回到村中漫步,遇見的村民可能認不出我們了,但心里那種欣慰,是“值得”、是“無悔”、是“幸運”,想必收獲的這一切,會讓我終生難忘,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