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西方世界女性服飾會力求突出女性的“豐滿”。當時的人們認為漏斗狀的裝扮最能體現女性的豐滿,所以女性的衣裝往往在腰部猛然收緊,在細腰的同時突出胸部的曲線,而對下半身的處理方式則是用與身體比例極不協調的襯裙來與腰部形成鮮明對比。
問題就出在這個襯裙上面。
19世紀初,女性襯裙的構成是這樣的:先套上長筒襪,用襪帶綁好,再穿上一層內衣裙,緊接著是一層比較寬松的內衣,然后再在外面加上幾層襯裙好讓裙子顯得鼓起來。這樣做雖然能夠使女性的下半身顯得豐滿,但每次更衣卻要花費不少時間,這就使千層裙的弱點暴露無疑。
1850年,英國人發明了克里諾林裙襯(Crinoline,因為狀似鳥籠,稱之為鳥籠裙),這種裙襯用鯨須、鳥羽的莖骨、細鐵絲或藤條做輪骨,再用帶子連接成鳥籠狀的裙撐。這個設計取代了之前無止境的層層面料,下身的飽滿程度反倒也增加不少。六年后,一位名叫R. C. Milliet進一步改進了鳥籠裙的裙撐,至此,鳥籠裙的工藝至臻成熟。
這就是鳥籠裙最初出現的過程。